(3)排水系统的规划要与地表、地下排水相互协调,路基、路面排水综合考虑,排水沟渠与沿线的天然水系及桥涵等泄水结构物密切配合。
(4)道路排水还应与当地的农田水利等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考虑。
(5)地表排水设计与坡面防护工程要协调配合
(6)路表面水常含有有害物质,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也不宜直接排入养殖池、农田等,必要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5.2 排水设计的具体步骤
(1)在路线平面图上绘出必要的路堑坡顶线和路堤坡脚线,标明路侧弃土堆和取土坑的位置等。
(2)在路基的上侧山坡上可设置截水沟等拦截地表径流。为提高截流效果,截水沟宜大体沿等高线布置,与地面水流方向接近垂直。路堑上侧有弃土堆时,弃土堆应连续而不中断,并在其上方设置截水沟。下坡一侧的弃土堆,应每隔50-100m设不小于1m宽的缺口,以利排水。
(3)路基两侧按需要设置边沟或利用取土坑,必要时采用路肩排水系统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汇集并排除道路表面的水。
(4)根据沿线地下水的情况,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
(5)将拦截或汇集的水流,用排水沟管引排到指定的低地、河沟或桥涵等处。排水沟应力求短捷、远离路基,与其他水沟的联接应顺畅。
(6)选定桥涵的位置,使这些沟管同桥涵连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对穿过路基的河沟,二般均应设桥涵,不要轻易改沟并涵。考虑到路基排水或农田排灌的需要,也可增设涵洞。
5.3 路面排水设计
(1)路面排水设施由路肩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组成。设计时,按暴雨强度采用当地任意连续30min的最大径流厚度(mm);设计重现期二级公路1~2年。
(2)路肩排水设施主要由拦水带、急流槽和路肩排水沟组成。路肩排水设施的纵坡与路面的纵坡一致。当路面纵坡小于0.3%时,可采用横向分散排水方式将路面水排出路基,但路基填方边坡应进行保护。
路堤边坡较高,采用横向分散排水不经济时,应采用纵向集中排水方式,在硬路肩边缘设置拦水带,并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路基。
当硬路肩汇水量较大时,可在土路肩上设置路肩排水沟。路肩排水沟可采用“U”形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沟底纵坡同路肩纵坡,并不小于0.3%。
其他等级公路,当路堤较高时,为避免填方边坡被路面水冲刷,可在路肩上设置拦水带,通过路堤边坡上的急流槽将水排出。
(3)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由纵向排水沟(明沟、暗沟)、渗沟、雨水井、集水井、横向排水管等组成。中央分隔带排水,同它的布置形式、路线线形等有关。凹形中央分隔带,可采用浅平式纵向排水沟,经集水井和地下横向排水管,排去表面水。凸形中央分隔带,可用预制混凝土小块封面,而将降水排到两侧路面上。
在弯道超高地段,上半幅路面水会汇集于凸形中央分隔带旁的路缘带,对于干旱少雨(雪)地区,可在分隔带上设开口明槽,使水流经下半幅路面排出;而一般地区,则设路拦式排水沟或雨水口(井),通过地下管道排出。多雨地区的中央分隔带,表面不作封闭时,降水会下渗,可在路床顶部设置纵向排水渗沟,并由横向排水管引出路基。
中央分隔带排水沟(管)的断面尺寸及分段长度通过流量计算确定,一般采用孔径20~40cra,沟(管)底纵坡可与路面纵坡相同,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扁平式排水沟横断面可采用蝶形、三角形、U形或矩形,路拦式排水沟多用圆形或侧沟形。
(4) 路面内部排水
为了保持路面基层和路基的干燥状态,可设置良好的路面内部排水系统。其中,透水性基层可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贫水泥混凝土等。为排除通过路面缝隙,或者由路基或路肩渗入并滞留在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可设置路面边缘渗沟或排水基(垫)层。
5.4 排水系统分析
本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032mm ,属多雨潮湿地区,在路基排水系统设计时,充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做了设计:
(1) 边沟用以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和挖方边坡上的径流及少量流向道路的地表水。挖方地段的边沟在土质路段采用梯形,左右的坡度都设置为1:1,底宽0.5m,沟深0.5m;在石质路段采用矩形,底宽0.6m,沟深0.5m ,内坡与纵断面的坡度一样。在低填方地段的路肩外侧根据具体地形设置不同形式的截面。
(2)截水沟用以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地表流水,防止冲刷和侵蚀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在挖方路基上方距边坡不小于5m的地方设置,截面采用梯形,左右坡度设计为1:1,底宽0.5m;在低填方路基的坡脚处,若设置了边沟,则距不小于5的地方设置,若没有设置边沟,则距坡脚不小于2的地方设置。
(3)碎落台主要是用以迎接碎落的土石、碎块等,以保护边沟不阻塞。当挖方高度小于6时,碎落台宽取1m;大于6时,则取2m。
(4)护坡道是设置在填方坡脚处,用以加宽边坡距离,减小边坡平均坡度。宽度取1~2m。
第6章 路面设计
6.1路面设计的原则
路面结构是直接为行车服务的结构,不仅受各类汽车荷载的作用,且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经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路面工程的工程造价占公路造价的很大部分,最大时可达50%以上。因此,做好路面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路面设计内容应包括路面类型与结构方案设计、路面建筑材料设计、路面结构设计和经济评价。
6.1.1 路面类型与结构方案设计
路面类型选择应在充分调查与勘察道路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使用要求、材料供应、施工和养护工艺等,并在路面类型选择的基础上考虑路基支承条件确定结构方案。由于路面工程量大,基垫层材料应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并注意使用各类废弃物。必要时,应考虑采用新型路面结构形式、新材料、新施工工艺。同时,应注意路面的功能和结构承载力等是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共同保证的,可采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技术合理确定路面类型和结构。
6.1.2 路面建筑材料设计
路面建筑材料设计往往是路面设计中不受重视的一块内容,原因在于设计仅仅依据设计规范或当地经验确定路面结构层次,指定各层次材料的标准规范名称。本次毕业设计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的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知识,合理考虑了道路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材料所在路面结构层次的功能等,论证合理地选择了材料类型和建议配比。
6.1.3 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就是对拟订的路面结构方案和选定建筑材料,运用规范建议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对结构进行力学验算。
现阶段公路路面使用的路面类型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学生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降水、材料、交通量等各方面因素后选定路面的类型,然后进行设计。
6. 2 路面设计步骤
本设计路面采用沥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9/11/11
绵阳至梓潼二级公路设计说明书(九)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