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8) 计算各桩号处的填挖值:根据该桩号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确定。
3.4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依据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标准》规定: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停车视距
ST(m) 缓和冲击
Lmin=V2w/3.6 视距要求
Lmin=S2Tw/4 采用值
Lmin 《标准》规定值
极限最小半径Rmin 一般最小半径 竖曲线最小长度
40 40 444w 400w 450w 450 700 35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停车视距
ST(m) 缓和冲击
Lmin=V2w/3.6 夜间行车照明 桥下视距 采用值
Lmin
《标准》规定值
极限最小半径Rmin 一般最小半径
40 40 444w 445w 59w 450W 450 700
例如:A 变坡点3: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71+600
i2=﹣2.3% i3= +4% 取半径R=2000m
w= i3﹣i2=4%﹣(﹣2.3%)=6.3% (凹形)
曲线长L=Rw=2000×6.3%=126m
切线长T=L/2=126/2=63m
外距E=T2/2R=632/2×2000=0.99m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1+600)﹣63=K71+537.00
竖曲线起点高程=492.00﹣63×(﹣2.3%)=493.45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1+600) + 63= K71+663
竖曲线起点高程=492.00 + 68×4%=594.52m
B 变坡点4: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72+500
i11=4% i12= +7% 取半径R=3000m
w= i12﹣i11=7%﹣4%=3% (凹形)
曲线长L=Rw=3000×3%=90m
切线长T=L/2=90/2=45m
外距E=T2/2R=452/2×3000=0.68m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2+500)﹣45= K72+455
竖曲线起点高程=528.00﹣45×3%=526.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2+500) + 45= K72+545
竖曲线起点高程=528.00 + 45×3%=531.2m
第4章 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的。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
4.1 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1)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
(2)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等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3)还应结合路线和路面进行设计。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一些难以处理的地质不良地段。对于地形陡峭、有高填深挖的边坡,应与移改路线位置及设置防护工程等进行比较,以减少工程数量,保证路基稳定。
(4)沿河及受水浸水淹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
(5)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换填并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
(6)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
4.1.1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根据第二章确定下此公路的等级是二级,则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二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的路面宽7.0m,路基宽8.5m。
4.1.2 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由于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轮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1)平曲线加宽值的确定: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二级公路采用第3累加宽值。
公路平曲线加宽
加宽类型 平曲线 半径(m)汽车轴距前悬(m) 250
~
200 <200
~
150 <150
~
100 <100
~
70 <70
~
50 <50
~
30 <30
~
25 <25
~
20 <20
~
15
3 5.2+8.8 0.8 1.0 1.5 2.0 2.5
&nb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6/11/11
绵阳至梓潼二级公路设计说明书(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