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733(m)
外距 E= Rsec a/2-R
= 600sec 8°/2-600
= 1.464 (m)
校正值 J= 2T-L
= 2×41.935-83.733
= 0.136 (m)
b 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及校正:
JD5 :K71+805.771
ZY = JD5-T = K71+805.771-41.935
= K71+763.836
YZ = ZY+L = K71+763.836+83.733
= K71+847.569
QZ = YZ-L/2 = (K71+847.569)-83.733/2
= K71+805.703
JD5 = QZ+J/2 = (K71+805.703)+0.136/2
= K71+805.771
C S形曲线
两个反向曲线间用两个反向的回旋线连接的组合,称为S形曲线。JD8 和JD9 两桩号位于一个特殊的山坳里,是两个反向圆曲线,由于这两桩号之间直线距离很短,设置圆曲线后,不能满足两圆曲线之间最短直线距离6V=100m,所以我考虑了用S型曲线。
S型曲线,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 与A2 宜相等,或者两者之比小于2.0。两个反向曲线之间不设直线,不得已要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长度或重合段长度应符合: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A1 ,A2 —回旋参数
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
式中:R1—大圆半径(m)
R2—小圆半径(m)
两个直线之间的距离只有0.85m,经过计算已经满足要求了。
2.4.2 各点桩号的确定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就主要用到了以上的三种线形,在五公里的路长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相对各种相比较而得出的。
在地形平面图上初步确定出路线的轮廓,再根据地形的平坦与复杂程度,具体在纸上放坡定点,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既为路线的各个转角点(既桩号),并且测量出各个转角点的度数,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初拟出曲线半径值和缓和曲线长度,代入平曲线几何元素中试算,最终结合平、纵、横三者的协调制约关系,确定出使整个线形连贯顺直协调且符合技术指标的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第3章 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既为路线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大小和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3.1 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1) 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2)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3) 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应满足:
(4) 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6)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7) 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8)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3.2纵坡设计的要求
(1) 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范
(2) 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短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3) 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4) 应尽量做到添挖平衡,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 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3.3 纵坡设计的步骤
(1) 准备工作: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里程桩包括:路线起点桩、终点桩、交点桩、公里桩、百米桩、整桩(50m加桩或20m加桩)、平曲线控制桩(如直缓或直圆、缓圆、曲中、圆缓、缓直或圆直、公切点等),桥涵或直线控制桩、断链桩等。
(2) 标注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3) 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以控制点为依据,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反复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试坡线,将坡度线延长交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 调整: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等,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
(5) 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作横断面设计图,检查是否出现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调整。
(6) 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要求取到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11/11
绵阳至梓潼二级公路设计说明书(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