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公路等级的确定
交通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流量(既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根据对绵阳到梓潼近期交通量调查:
解放CA10B 700辆/昼夜 ,黄河JN150 400辆/昼夜,日野KB211 200辆/昼夜 ,太脱拉T-138S 50辆/昼夜 ,小汽车 1600辆/昼夜,
交通量年增长率5%。由设计交通量计算公式:
Nd=N0(1+γ)n-1=(1+0.05)15-1
可得远景年平均交通量大概是5500(辆/日),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可以确定此公路可设计成二级公路。
从给出的地形图不难看出,该段地势比较复杂,一般的地面坡度都比较大,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山脉水系分明,石多,土薄,地质和水文条件都比较复杂,地形变化很大,使得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可以知道是山岭重丘。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的技术指标都达到最低限,有的点还达到了极限二级公路。例如平面设计中第七个点的就采用了极限半径60M,大多情况都不能用到极限的。
2.2 设计行车速度的确定
“设计车速”是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而舒服地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依据《标准》从工程难易程度,工程量大小及技术经济合理的角度考虑,各级公路的设计车速按地形分为两类,查表可知设计车速为40km/h。
2.3 选线设计
2.3.1选线的基本原则:
(1)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2)在对多方案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4)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
(5)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选线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其对道路的影响。
(7)选线应综合考虑路与桥的关系
2.3.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A 选线
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布置下来。
a 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就是在起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具体的在方案比选中体现。
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大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他的文件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中的任务和作用,我们的起终点就是由老师规定的。而客观条件就是指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b 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是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
c 具体定线
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因素。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的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直协调。
2.3.3方案比选:
在五公里的路线设计中有许多路线走向可以选择,根据已确定的路线的大概走向,综合考虑地形状况和技术经济指标后,选定了两套方案。此地形为山岭区,路线的前一 公里出就有一条河,根据此处的地形,布线应为沿溪流线布置,因为溪流线的走向明确,线形、施工、运营、养护条件较好,旁山隐蔽,有利于国防。方案一走河流的左侧,方案二走河流的右侧。方案二为躲避河流左岸的两个转弯,跨河利用右岸的较好地形,但经过一段路后,右岸就有一 个较大的湖泊,这里不利于架桥通过,路线又必须跨回左岸。方案一就一直走左岸,虽然经过两个转弯,但比建桥经济。若用方案二在经过山脊时也不好布越岭线,方案二中需要深挖垭口才可顺山势布线,但工程量就大大增加,还不如在此处建隧道。但修建隧道要求地质条件非常好,且工期长,施工技术也复杂,所以此方案不够理想。方案一采用自然展线的方法,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伸距离,克服高差,此处地形也是最困难的地方,解决好这一段后面的路线就简单很多。
综合比较后最后选择第一套方案。
2.4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2.4.1平面设计原则: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2.4.2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在做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A 基本形曲线几何元素及其公式:
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这种线形是经常采用的。例如设计中的大多数点都是应用这个的。如下图一。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11/11
绵阳至梓潼二级公路设计说明书(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