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自动化相关
-> 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二)
自动化论文范文
|
电子机电论文
|
测控技术论文
|
通信专业论文
|
电气工程论文
|
通信工程论文
|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
免费自动化论文
|
免费电子论文
|
免费电气论文
|
免费通信论文
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二)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图3.3最大运行方式图
图3.2 最大运行方式图
2) 最小运行方式下:系统化简如图3.4所示。
因C1停运,所以仅考虑C2单独运行的结果;X11=X8+X5=0.483
所以35kV母线上短路电流:Id1min=IB1/X8=1.56/0.48=3.25(kA)
所以10kV母线上短路电流:Id2min=IB2/X11=5.5/0.483=11.387(kA)
折算到35kV侧:
Id2lmin = IB1/X11=1.56/0.483=3.23(kA)
对于d3以XL6进行计算
Id3min=5.5/ (0.483+1.371)=2.967(kA)
折算到35kV侧:
Id3lmin = 1.56/(0.483+1.371)=0.841(kA)
图3.4 最小运行图
第三章 主变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继电器选择
3.1 瓦斯保护:
轻瓦斯保护的动作值按气体容积为250~300cm2整定,本设计采用280 cm2。重瓦斯保护的动作值按导油管的油流速度为0.6~1.5 cm2整定本,本设计采用0.9 cm2。瓦斯继电器选用FJ3-80型
。
3.2 纵联差动保护:选用BCH-2型差动继电器。
3.2.1 计算Ie及电流互感器变比,列表如下数据表4.1所示:
表4.1 Ie及电流互感器变比
名 称
各侧数据
Y(35KV)
Δ(10KV)
额定电流
I1e=S/ U1e=103.9A
I2E=S/ U2e=363.7A
变压器接线方式
Y
Δ
CT接线方式
Δ
Y
CT计算变比
I1e/5=180/5=36
I2e/5=363.7/5=72.74
实选CT变比nl
200/5=40
400/5=80
实际额定电流
I1e/n1=4.50A
I2e/n1=4.55A
不平衡电流Ibp
4.55-4.50=0.05A
确定基本侧
基本侧
非基本侧
3.2.2 确定基本侧动作电流:
躲过外部故障时的最大不平衡电流
Idz1≥KKIbp
(1)
利用实用计算式: Idz1=KK(KfzqKtxfi+U+fza)Id2lmax
式中:KK—可靠系数,采用1.3;
Kfzq—非同期分量引起的误差,采用1;
Ktx— 同型系数,CT型号相同且处于同一情况时取0.5,型号不同时取1,本设计取1。
ΔU—变压器调压时所产生的相对误差,采用调压百分数的一半,本设计取0.05。
Δfza—继电器整定匝书数与计算匝数不等而产生的相对误差,暂无法求出,先采用中间值0.05。
代入数据得 Idz1=1.3×(1×1×0.1+0.05+0.05) ×8.39=218.1(A)
躲过变压器空载投入或外部故障后电压恢复时的励磁涌流
Idz1= KK Ie (2)
式中:KK—可靠系数,采用1.3;
Ie—变压器额定电流:
代入数据得 Idz1= 1.3×103.9=135.1(A)
3) 躲过电流互改器二次回路短线时的最大负荷电流
Idz1= KKTfhmax
(3)
式中: KK—可靠系数,采用1.3;
Idz1—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的最大负荷电流;采用变压器的额定电流。
代入数据得
Idz1=1.3×103.9=135.1(A)
比较上述(1),(2),(3)式的动作电流,取最大值为计算值,
即:
Idz1=218.1(A)
3.2.3确定基本侧差动线圈的匝数和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将两侧电流互感器分别结于继电器的两组平衡线圈,再接入差动线圈,使继电器的实用匝数和动作电流更接近于计算值;以二次回路额定电流最大侧作为基本侧,基本侧的继电器动作电流及线圈匝数计算如下:
基本侧(35KV)继电器动作值
IdzjsI=KJXIdz1/nl
代入数据得 IdzjsI= ×218.1/40=9.44(A)
基本侧继电器差动线圈匝数 WcdjsI=Awo/ IdzjsI
式中:Awo为继电器动作安匝,应采用实际值,本设计中采用额定值,取得60安匝。
代入数据得 WcdjsI=60/9.44=6.35(匝)
选用差动线圈与一组平衡线圈匝数之和较WcdjsI小而相近的数值,作为差动线圈整定匝数WcdZ。
即:实际整定匝数WcdZ=6(匝)
继电器的实际动作电流 IdzjI=Awo/ WcdZ=60/5=12(A)
保护装置的实际动作电流 IdzI= IdzjINl/Kjx=12×40/=277.1A
3.2.4确定非基本侧平衡线圈和工作线圈的匝数
故,取平衡线圈实际匝数WphzⅡ=0
工作线圈计算匝数WgzⅡ= WphzⅡ+Wcdz=5(匝)
3.2.5计算由于整定匝数与计算匝数不等而产生的相对误差Δfza
Δfza= (WphjsⅡ- WphzⅡ)/( WphjsⅡ+ Wcdz)
=(0.06-0)/(0.06+5)=0.01
此值小于原定值0.05,取法合适,不需重新计算。
3.2.6初步确定短路线圈的抽头
根据前面对BCH-2差动继电器的分析,考虑到本系统主变压器容量较小,励磁涌流较大,故选用较大匝数的“C-C”抽头,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继电器所接的电流互感器的型号、性能等,抽头是否合适,应经过变压器空载投入试验最后确定。
3.2.7保护装置灵敏度校验
差动保护灵敏度要求值Klm﹥2
本系统在最小运行方式下,10KV侧出口发生两相短路时,保护装置的灵敏度最低。
本装置灵敏度 Klm=0.866KjxIdlmin/Idzl
=0.866×1×0.817/0.2771=2.55>2
满足要求。
3.3过电流保护:
3.3.1过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及继电器选择:
保护动作电流按躲过变压器额定电流来整定
Idz=KkIe1/Kh
式中:Kk—可靠系数,采用1.2;
Kh—返回系数,采用0.85;
代入数据得 Idz=1.2×103.9/0.85=146.7(A)
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Idzj=Idz/nl=146.7/(40/ )=6.35(A)
电流继电器的选择:DL-21C/10
灵敏度按保护范围末端短路进行校验,灵敏系数不小于1.2。
灵敏系数:Klm=0.866KjxId3lmin/Idz
=0.866×1×0.841/0.1467=4.96>1.2
满足要求。
3.4 过负荷保护:
其动作电流按躲过变压器额定电流来整定。动作带延时作用于信号。
Idz=KkIe1/Kf=1.05×103.9/0.85=128.4(A)
IdzJ= Idz/nl=128.4×/40=5.56(A)
延时时限取10s,以躲过电动机的自起动。
当过负荷保护起动后,在达到时限后仍未返回,则动作ZDJH装置。
3.5冷却风扇自起动:
Idz=0.7Iel=0.7×103.9=72.74(A)
IdzJ=Idz/nl=72.74/(40/ )=3.15(A)
即,当继电器电流达到3.15A时,冷却风扇自起动。
总结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巩固和加深在《电力系统基础》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发现有时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不能很快对这个课程设计的各种数据认识清楚。在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类故障和各种不正常情况。其中故障一般可分为两类:横向不对称故障和纵向不对称故障。横向不对称故障包括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三种,纵向对称故障包括单相断相和两相断相,又称非全相运行。电网在发生故障后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学好继电保护知识,积极发挥我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尽量避免各种故障。
三、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M].GB50059.2011.(1)3.11
[2]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M]. [3]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7).166-193
[3]熊信银.张步涵.《电气工程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 127-165
[4]蔡伟君.电站电气装置型式变化情况及前景探讨《广东科技》[J].2009.(18)25-26
[5]李景禄.《实用配电网技术》[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1)175-192[5]
[6]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组编 《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应用》[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4)41-65
[7]卓乐友《电力工程电气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4)47-57
[8]刘学军《继电保护原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7)93-125[1]
[9]西安理工大学.余健明.同向前.苏文成.《供电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55-73
[10]胡国根.王战铎.《高电压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2).28-37
[11]郭仲礼.于曰浩.《高压电工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6).122-139
[12]隋振有.《中低压配电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77-132[2]
[13]韦 刚.《电力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3).273-312
[14]贺家李.宋从矩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6).121-147
[15]J.Duncan Glover,Power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M]China Machine Press.2004.(6).142-197
[16]Zhu Bangshen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 [M] China Science Press .2004.(12)272-310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本文标题:
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二)
上一篇
: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下一篇
:
便携式温度自动采集记录装置设计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35kV
变电站
继电
保护
设计
2018-07-28 14:08:42【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