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以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引向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也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因此他接受了中共的帮助。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之流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制造了“四·一二”、“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这表现为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决定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镇压起义、“围剿”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后,仍然致力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但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一·二八”事变入侵上海;1935年又策划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逐渐倾向于中共的“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了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
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共磨擦,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加之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合作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蒋相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从中得出教训: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者合作或者对抗,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第四节 周年大事聚焦
[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6年元灭南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太平天国天京变乱150周年;袁世凯复辟失败9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北伐战争开始8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西安事变70周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60周年;人民解放战争内战全面爆发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50周年;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50周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35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
在2005年恰逢周年的大事也应注意: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孙中山逝世80周年;一二九运动发生70周年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30周年;美国内战结束140周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10周年;联合国建立60周年。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文综测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而此问题在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和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6题已经间接或直接考查了。依此同学们在备考2006年高考时也不能忽视2007
年达到周年的历史事件,如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是80周年;1927年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80周年,这之后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80周年。
[重点探究]
第六讲 应考对策
同学们,经过此轮复习,是否发现,历史学习也有许多公式,在分析和解决中可以套用,举例如下:
例一: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方法提示】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⑵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
⑶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⑷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以上诸条件中,⑴⑵是客观条件,⑶⑷是主观条件。
例二: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方法提示】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三:怎样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方法提示】 1、 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⑵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
⑶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⑷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
⑸地理条件因素: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
2、 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⑵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⑶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
⑷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⑸外来因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外援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例四: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方法提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14/17/17
2007年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热点与重点问题(十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