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保持最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答卷时不骄不躁,沉着冷静,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答卷上,充分发挥临场水平,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2.细心审题,如果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的前提,那么审题就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每一个题都离不开审题这一关键性的环节。如任何一个主观题都是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的:提示语,限定语,中心语,答项语。审题首先要注意有几个答项,特别注意根据限定语判断答什么?材料式的题目要尽量用材料的信息,有时抄题也能得分。根据答项的多少确定段落。每个段落中分几点,答案必须要点化和条理性。
一、注意命题动向
今年与去年相比,可能有所加强的是:
1、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继续延伸扩大,命题的取材更加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琐事”也仍将是命题背景选材之一。试题更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灵活性程度不断提高,试题让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广,答案的开放性(可一题多种答案)进一步凸现学生的能力。
2、试题的设计上更注重能力立意。情景材料题依然是题目的主要形式,历史图表、数据试题仍会出现。
“3+X”命题的主导思想是“中心问题”,考生必须学会把握“中心问题”。即以问题为中心,像考卷上出现的“据图判断”、“据此回答”、“据此完成下列要求”等等,都是“中心问题”。
二、把握“中心问题”
以2003年高考为例,“中心问题”包括以下五个范畴。
第一、基本概念类型的“中心问题”。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所涉及的概念绝大部分在课内,所以考生应该对课本的基本概念有足够的重视。
第二、重要结论类型的“中心问题”。考生应该特别重视的是任何结论都是人做出来的,是对相关客观内容的主观认定,是理性认识,不是就事论事。
第三、材料图形类型的“中心问题”。由于材料、引语、图表、数据等基本上来自课外,是平常少见的和前所未见的,试题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第四、重大事件类型的“中心问题”。由于重大历史事件是学科的重点,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利于命题人进行政、史两科相跨的考查。
第五、重要规律类型的“中心问题”。这样的“中心问题”需要考生认知、发现和阐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变化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特别是代表进步方向的规律,这也非常符合社会科学的特点。例如“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据此回答下面5个小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陈独秀主张民主共和、1978年否定“两个凡是”等跨度大、思维空间开阔的5个方面内容。命题人之所以出这样的单科综合题,为的是以极强的说服力展示历史规律的固有性、必然性和普遍性。
复习策略
最后这一阶段,应该把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好,该抓住这么几个方面:
1.要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突出学科内综合,该记忆的一定要准确记忆。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结论、阶段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还要注意基本观点和理论,才能分析和评价问题。
2.注意历史重点知识(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概念和结论),主干知识(集中反映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的掌握,包括:学科主干知识、与标题直接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转型、转折(大变与小变)相关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的知识、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意义的知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知识、专题知识(人类文明演进、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内同一领域相关的知识归纳和总结)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可按章节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结构)阶段知识结构。如以《世界苏现代史》为例,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社会主义苏俄(苏联)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阶段(1917-1945年)十月革命
政权巩固
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相对稳定时期
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上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华体系建立、调整和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阶段(1945年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东欧的变革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恢复
高速发展
“滞胀”
欧共体的建立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冷战”,亚洲朝鲜战争
美苏争霸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考)
文科各科,比如说概念、原理、事实、过程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同学们还是要做一些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举个例子,好象一个仓库里放了很多东西,我必须知道,哪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到时候我提取应用才方便。我们也可以把所学过的知识,各学科整理一下他们的体系,按他们的层次、脉络,整理知识系统,起码你知道,各学科本身像一棵大树一样,主干主枝在什么地方,旁支侧干在什么地方,整理知识重点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有一些知识要概括结构,有一些主要的知识是什么组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是什么联系。
如分析知识的联系,知识之间是属于什么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也有的可能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也可能还有主次关系,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也可能是包含关系,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联系,当然有纵向的、横向的联系,用起来才更方便。所以你整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你就是进行了能力的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会想问题,知道思考问题的线索,因此我说,知识、能力、方法,三者是一致的。
3.注意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技能。对于各学科的能力要求,比如说历史学科有四个方面、十项能力,政治学科有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地理学科有十项能力要求。同学们应该了解高考对各学科的能力要求,这样你才真正能够有目的地按照它的要求去复习,了解能力要求的内涵,以及试题当中如何体现等,再就是把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关系国家、人类和世界命运的问题,进行跨学科联系。注意相关理论,加强图、表、数据等题型训练,形成综合的能力。
如对于政、史、地跨学科问题。目前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两个大方面加以归纳,大致如下:
国家问题(国家利益、国家主权、领土、统一、人权与主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控制、老年化、素质、流动人口的增长与环境、失业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
政治上
社会主义运动问题(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苏联模式问题)
第三世界问题(形成、分布、斗争、影响、地位、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国际关系问题(多极化趋势问题、联合国问题、北约的东扩问题、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的霸权与地区冲突问题)
资源问题(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资源的合理应用问题,旅游资源与经济的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环境与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问题,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水土的流失、环境的污染和土壤的沙化问题)
经济上
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三大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16/17/17
2007年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热点与重点问题(十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