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要会议
(二)中共对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学导练P56-59》
(三)党的建设
1.思想(党风)和理论建设《活学导练》P58
2.组织建设
3.根据地和政权(含法制)建设
4.经济建设
(1)经济结构
(2)经济体制
(3)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武装斗争
1.人民军队
2.革命战争和重大战役
(五)统一战线《活学导练》P57
(六)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纠正《活学导练》P58
小结:党史中的“三”
1.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 面临过三次严重困难
3.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三条基本路线
4. 三次土地改革
5. 三次思想教育运动
6. 形成三个理论(指导思想)
引导探究
1.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1)比较
★不同点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方式党内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政治基础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结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同点:
①所处的社会性质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②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带着“二七”惨案的教训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经历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挫折,在政治上已经成熟,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主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③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④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必然显露。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⑤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2)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斗争的制约因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双方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约着两党的矛盾斗争。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的合作局面就能维持,阶级矛盾就会服从于民族矛盾。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对两党关系有重要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主要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②抗战的坚决程度不同。③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④战场范围不同。⑤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⑥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防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互关系:①它们是相互依存的,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②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牵制了大量日军,扰乱了敌人后方,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加速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③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但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锁、进攻根据地,加重了敌后战场的困难。中共则坚决回击,打退了敌人的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战场既团结又斗争,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④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及原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即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造成国民党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的原因有: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策略有了重大变化,企图引诱国民政府投降。②英美帝国主义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③国民政府没有抗战到底、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决心和信心。蒋介石说“抗战到底”的“底”是指放弃东北、华北的主权,只求保住华中、华南等与四大家族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这与日本诱降的条件很接近。④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没有改变,蒋介石的妥协条件与日本的要求有巨大分歧。所以,蒋介石集团从维护其根本利益出发,既想妥协,又不放弃抗日。
决定蒋介石集团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原因主要有:①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独裁和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以“反共”为诱饵诱降,挑拨国共关系。③经过一年半的抗战,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强大。这引起了蒋介石集团的嫉恨和极大恐慌。因而从五届五中全会开始,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逐渐把英美卷入战争,他们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中国最大限度地牵制和削弱日本的军事力量。因此不希望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⑤由于日本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中日间的民族矛盾仍占主导地位,加上全国人民抗日的强烈要求,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策略的正确,使蒋介石不敢轻易公开反共。⑥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使国民党不会轻率放弃统一战线。
总之,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决定其反共立场,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惧,反共投降倾向便日益增长。中日民族矛盾制约其内外政策,使国民政府既不能放弃抗日政策,又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2.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各时期的政策、依据及作用)
提高认识——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规律与认识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13/17/17
2007年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热点与重点问题(十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