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会化需要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早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标准和人格的基础,尤其是个体的人格。从人类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中可以得出,儿童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社会化的核心要素是家庭。而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儿童,不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就是无人抚养的弃儿,他们被迫脱离家庭,进入福利院,但是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化的需要。福利院儿童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和同辈群体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的,所以发展儿童福利院的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从而尽可能的弥补其缺陷,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非常必要的。[7]
三、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儿童福利院的运用和实践
(一)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概述
个案工作即社会个案工作,是从Social Case Work直接翻译而来,意指以个别的方式、针对单个案例进行的助人工作。对于个案工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定义都不相同,大多都从运用的手段、服务的内容、目的以及方法等方面界定。综合各种定义,我们可以把个案工作定义为: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8] 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为基本价值理念,以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旨在动用资源,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服务报告
1.接案与建立关系
服务对象是宜宾市儿童福利院的收养对象之一,学校和院内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对该服务对象的教育管理难度大,教育效果低,院领导希望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和服务帮助其调整自身的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虽然服务对象属于被动求助对象,但在前期的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有过较多的接触,对服务对象的情况有所了解,而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在前期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式方法也比较认同,兼之本人也希望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和方式获得大家的认同。因此,在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表示如果服务对象愿意,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其提供个案服务,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后,服务对象表示愿意接受个案服务,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并与服务对象达成口头协议,同时承诺在不危害服务对象生命、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为服务对象保密。
2.收集资料和问题分析
(1)案例背景
①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江(化名),男,14岁,1995年11月出生于珙县,目前在宜宾市六中读初二。学习兴趣低,成绩不理想,不喜欢到学校上课;周末经常外出玩耍和上网,值班人员如果不批准其请假会翻墙外出;性格冲动,与教师、工作人员和同伴不时发生冲突;服务对象生理状况良好,身体健康。
②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服务对象父母双亡,2001年6月13日进入儿童福利院,2005年1月22日寄养于珙县二爸家中,2008年8月从寄养家庭回到福利院。在寄养过程中,因寄养家长教育管理服务对象的方式简单粗暴,导致服务对象心理极端不平衡,逆反心理严重。回福利院后,服务对象与原来的寄养家庭没有联系,甚至在谈及其二爸时,情绪异常激动。在福利院的群居生活中,与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学校老师和同伴的关系异常紧张,冲突时有发生。
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福利院领导、院内工作人员、同伴、学校老师及同学、小江二爸,是服务对象可以利用的资源系统。部分资源系统目前在引导服务对象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正向的、积极的作用,而一部分资源系统可通过积极的争取成为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
(2)理论运用及问题分析
服务对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亲情缺失、社会交往技巧缺乏、情绪容易失控、学习兴趣低、网瘾较重等。
①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的问题分析
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个体的问题视为由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认为导致个体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是个体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个体当前的生活,妨碍个体人际关系的适应。[9]服务对象的心理在亲情严重缺失的状况下呈现出压抑、没安全感、孤独、自卑、自暴自弃等的心理,没有得到应有的疏导和发泄,从而妨碍服务对象与人正常沟通和交往。
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问题分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个体在引发事件A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C与个体的信念系统B有关,只有通过个体的认识和评价,引发事件A才能影响个体。由于个体通常根据自己大量的非理性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就导致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换言之,引发事件A本身无法产生非理性情绪和行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个体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帮助可以对个体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辨别,协助个体克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10] 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不完整和亲情缺失,更多的是服务对象自己对这些变故的认识,因此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的心态,改变服务对象对问题的认识,对服务对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服务目标和工作计划
(1)服务目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个案社会工作基本方法探析——在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中运用和实践的探索(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