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和劳务价格已基本实现了由供需双方关系决定,但资金利率定价权仍然被政府所掌握,人为制定利率容易脱离市场供需关系,这导致资金价格容易被扭曲,影响市场机制效率的发挥,造成信息的错误传递,使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利率非市场化使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都不够规范成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二)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央货币政策的效果
1、加强市场信息传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央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银行同业市场中的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再贷款率等等,其弹性和机制的成熟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当下我国银行同行业间拆借市场率仅停留在制度规定上,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所以那些基准性的银行市场间的利率无法反应市场的供需情况,况且银行同行业间拆借利率也不与货币贷款、再贷款利率挂钩,所以市场信息传导作用也被大大削弱,市场反馈机制几乎无法进行,降低了货币政策效应。
2、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控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并非放弃国家对金融的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 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 从而有效地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利率的高低应受制于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 而决定货币资金供求的则是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经济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 其经营活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1、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动和资本交易
利率市场化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动和资本交易,有利于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丰富。随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不断更新,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会将利率变动作为基点,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出新颖、灵活的金融产品,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和竞争优势,使我国金融市场能够充满活力的发展。
2、淘汰低收益金融单位,规范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还能对非正规的金融商业行为进行抑制,淘汰掉那些靠低成本资金存活的低收益金融单位,使金融机构的资源向更具还款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贷款对象倾斜,使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
3.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强金融监管。
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央行收紧银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贷款从严使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在贷款审批方面也更加严格,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根本无法通过规范渠道获得融资,不得不选择融资成本更为高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转向民间借贷。受制于体制内收缩资金量,体制外的融资方式——民间贷款融资填补了目前的融资真空,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全民贷款”现象,温州、鄂尔多斯、河南、福建、陕西、广东等地先后形成了繁荣的高利贷市场,这种体制外的金融行为没有纳入正式监管,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利率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涨,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财务费用压力,同时,由于银行对大型业进行资金议价时处于弱势,因此可以促使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从而减少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1
4.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化经营企业。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经营模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极大地压抑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以后,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在客观上对其从事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这些将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2014(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