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不及外国零售企业的2%,利润率比外国零售企业低3.5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能力较差,企业扩张需要从外部大量融资。财务资源的匮乏将进一步阻碍中国零售企业的做大做强。近年来零售业利润微薄使得众多企业内部融资举步维艰,而行业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又导致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要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财务资源的瓶颈。
当前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资产、销售、利润水平不到国外零售巨头平均水平的3%,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为18个,与4689家分店的沃尔玛、10500家的家乐福、27000多家的伊藤洋华堂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相比,差之甚远,这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政府要运用WTO的规则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努力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提高市场集中度,减少市场无序竞争,争取用5至8年的时间,培育出15至20家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
(四)企业集团积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人们通常把品牌资产定义为可以为某个产品或服务增加或减少价值的一系列品牌资源和可靠性特点——如名称、标志、产品、服务等。这些品牌资产包括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定及其品牌联想。品牌是一个公司的财务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企业依靠品牌的差别,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详细来说,首先要建立信誉,坚守职业道德。其次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关心顾客的需要,满足顾客的需要,获得顾客的理解和支持。再次是要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系,如开展承诺服务,整理客户档案,实施关系经理制。四是加强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培养美誉度,并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在开发自有品牌时要注意商品类别的选择,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制订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全面的质量监督与管理,维护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断加强与生产商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使自有品牌的开发产生更大的效益。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关于零售企业知名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的保护措施,流通企业要加强品牌整合、品牌保护、品牌培养,挖掘和发挥品牌资源。
我国的零售企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规模扩张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企业的规模扩张,务必要建立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经营模式成熟、企业文化完善、管理团队优秀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中国零售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财务运作等核心竞争力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应先做强再做大。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有能力的内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选择规模扩张,然而中小企业应多关注盈利率,而不是市场占有率。否则,企业的规模扩张之日,很可能就是走向衰落之时,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名牌产品及知名度代表了产品的质量、用途和价值,由名牌产品宣传名牌企业,由名牌企业形成名牌集团,企业成为集团又能生产、经营更多产品,形成名牌滚动效应。名牌保障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一些技术性的研究所,可以将其技术、设备、场地、人才等作为基础与企业合作办成高和业集团,走技术发展的路,以技术优势带动企业,用企业基础,促进技术开发,形成新型的技术型企业集团。
五、小结
企业形成集团一般要集生产、流通、金融为一体。总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据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关原则组建企业集团,加快企业集团的内部建设,壮大企业集团的实力,是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菲干子公司及有关联的公司为下属企业,按母子公司结构形成“三角型”企业集团。集团内部采用射线型互相持股,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对于解决畏有企业存在的所有权代表缺位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这种结构形式也有利于企业形成规模。惟与名牌企业相关的行业组成名牌效应,以名牌产吕带动名牌企业,走名牌滚动发展之路。名牌产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生产出来的,它需要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档次。
以金融为重点,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之路大型企业集团应试验创办有融资功能的财务公司,以金融优势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控股经营或参股经营,以资金支持壮大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形式必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无论是以行业、名牌为龙头形成的企业集团,还是以科技金融带动发展的企业集团,都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成立,其规模状况也应根据市场决定,而不能依据人的主观臆想,据此组建的企业集团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引文注释】:
1.蒋卫平;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刘艳;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邓修权,吴旸,上官春霞,夏国平;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姜永波,刘洪伟;企业资源的约束与可拓[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参考文献】:
1.周小梅;我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必要性[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袁宁;企业集团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程丽霞;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刘煜;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蒋卫平;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刘艳;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邓修权,吴旸,上官春霞,夏国平;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姜永波,刘洪伟;企业资源的约束与可拓[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9.雷健,潘黎;中国企业集团多样化经营战略研究——西方近期研究成果之借鉴[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10.刘传富;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内部转移模型探讨[J];沧桑;2011年S1期
11.朱宝宪,朱朝华;企业合并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分析[J];财经论丛;2013年02期
12.金成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再探讨——兼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13.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14.马东生,陈国荣;从公司治理系统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对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的探讨——发展和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化的研讨(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