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健全蓝耳病监测预防体系
在蓝耳病的防控中,应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完善防疫员和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坚持疫情举报核查制度。继续开展定时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要切实做到对监测阳性畜禽及时处置,对监测抗体水平低的及时补免,对监测发现的疫情隐患及时消除。加强生猪疫情高发地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的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同时,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向,评估风险,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疫情分析报告的准确性、时效性,对防控疫情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三)加强饲养管理
针对仔猪发病率极高的现状,首先应加强怀孕期的管理,胎儿初生重的70%~80%和胎儿免疫器官的发育是在母猪怀孕后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母猪需要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怀孕后期也就是产前35 d,可添加1%“大方维宝”供给胎儿营养,促进胎儿免疫器官发育,增加初生重,使仔猪的初生重达到1.5kg以上,这对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母源抗体),小猪出生3 d之内,吸吮的初乳能被充分吸收,能够有效保护仔猪在25 d之内免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侵害。具体的方法是:在哺乳母猪饲料里添加1.5%~2%“大方维宝”,使初乳的质和量大幅度提高[6]。
对仔猪的饲养时应注意,仔猪3~4周龄断奶易造成仔猪断奶性应激,而且母源抗体也会消失。仔猪进入保育舍以后如舍内氨气浓度高或仔猪发生营养性应激,都可引起仔猪蓝耳病的发生。预防仔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措施有:
1、严把“断奶关”。
仔猪断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造成仔猪断奶性应激。如仔猪断奶后1~2 d应饲喂乳猪料,然后在饲喂的乳猪料中逐渐增加干饲料,直至全部饲喂干饲料。
2、过好“保育关”和解决保育仔猪疾病综合症。
保育仔猪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仔猪的营养应激;保育舍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造成氨的慢性中毒以及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免疫力下降和圆环病毒感染。所以,针对保育舍仔猪和断奶仔猪蓝耳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在饲养制度上,要采取“全进全出制制度”;仔猪23~25 d要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还应及时清除氨气和减少应激。具体措施有:搞好环境卫生、适当的通风、应用理想蛋白技术,减少豆粕的用量,减少氮排放。
3、做好猪舍内温度控制和通风换气工作。
降低饲养密度,避免猪舍过度拥挤,减少热应激,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提高饲料营养浓度,满足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避免营养问题造成的猪群免疫力低下,还可以在每1 t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提高猪群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可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7]。
4、加强免疫,提高特异性抗病能力
首先是蓝耳病疫苗的选择,建议使用国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如果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做好免疫注射的猪场,要紧急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引种时应做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工作。另外,配种之前再强化免疫1次。
(四)规范消毒程序
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严格控制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更换猪场内消毒药品,以保持良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同时做好环境杀虫灭鼠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养殖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病死猪尸体,不私屠滥宰,不出售转运病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被病猪污染的场地、器具必须彻底消毒,粪便及污染物进行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污水须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排出,以防止病原向外扩散。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小结
通过本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综合防制措施的阐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养猪业虽然危害严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控,养殖业者完全可以通过试验摸索、同行的相互交流来熟悉它的产生,发展到发生的全过程,在饲养实践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的综合防制措施。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猪体的抗病力,同时结合有规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才能使猪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养殖。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银田.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及防控情况[J].兽医导刊,2007,119(7):12—14.
[2]刘金彪.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33-34.
[3]李凯年,逯德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带来怎样的启示[J].中国动物保健。2007(7):21—23.
[4]郭宝清,陈章水,刘文兴,等.从疑似PRRS流产胎儿分离PRRSV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6,18(2):1-4.
[5]张建新,王旭田,司献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07(7):17—20.
[6]《中国兽药杂志》编辑部.猪蓝耳病的相关知识[J].中国兽药杂志.2008.42(2):51.
[7]周盛华,崔尚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J].畜禽业。2008,227(3):l0_12.
[8]吴锦艳,田宏,尚佑军,等.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N,XT/07株的分离鉴定及其Nap2基因的待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08,38(12)
[9]《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J],中国兽药杂志;2007年07期
[10]田召芳,李春蕾,吕桂霞.《 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区别诊断》[J],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01期
[11]李建玲,张书存,朱雪冬.《美国提出用 “猪”字法控制蓝耳病》[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8, (04)
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