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慢性型 这种猪多见于猪瘟常发的流行地区。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被毛干棝,全身性衰竭。有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的病猪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皮,常见脱毛。病程常拖延1个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不死的猪长期发育不良,常成为僵猪。怀孕母猪在感染猪瘟病毒后,可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能长时间带毒,并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死产、早产或产出弱小颤抖的仔猪,有的几天后死亡,有的仔猪患长期病毒血症,最终转归死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常见一种散发的称为“温和型猪瘟”或“无名高热”病猪。症状较轻,且不典型,无热或仅出现轻热,体温一般不超过40度—41度。很少见有典型猪瘟病猪常见的皮肤和粘膜泛发性出血,眼的脓性分泌物和公猪阴茎包囊积尿等症状。有的病猪耳、尾和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发育停滞。到后期则站立、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病猪跗关节肿大。从这类病猪分到的病毒,毒力较弱。但经接种易感猪,连续传几代后,则能导致其毒力的恢复。经酶标记抗体、荧光抗体、交互免疫、中和保护等试验和病原特性鉴定,确认从温和型猪瘟病猪分离的病毒与石门系猪瘟强毒为同一血清型。此外,国内许多猪场还出现一种所谓“迟发性猪瘟”。这是猪瘟病毒先天感染猪的后遗症。本类型猪瘟的特征是,感染猪在出生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数月后,感染猪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皮肤病、腹泻、后躯麻痹运动障碍,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而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生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低毒力株猪瘟病毒一般引起持续性感染,其可分为两种形式:慢性猪瘟和迟发性猪瘟。慢性猪瘟的第一阶段类似于急性猪瘟,但病毒散播较慢,并且血清和组织中病毒滴度较低;在临床症状改善期,血清病毒含量低,病毒在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分布较多;在恶化期,猪瘟病毒又扩散到全身,衰竭而死。迟发性猪瘟,在初期不表现症状,但感染猪呈长期的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但并不产生抗猪瘟病毒的抗体应答,即出现免疫耐受。病毒生长主要局限在扁桃体和局部淋巴结,但猪瘟病毒能经血流而扩散,如持续感染怀孕母猪发生经胎盘感染。猪瘟病毒穿越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垂直感染),然后从一个胎儿向另一个传播。胎儿的发育年龄和感染的猪瘟病毒的毒力很大程度决定着先天感染的结果,一般母猪怀孕期间,猪瘟病毒感染发生的越早,胎儿被感染的几率越高,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危险越高。
(三)病理解剖学变化 最急性猪瘟常无特征性病理变化。急性猪瘟以出血变化为特征,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和实质器官有充血和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发生急性出血性淋巴结炎,尤其是颈部、肠系膜以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出血肿胀明显,切开淋巴结,周边出血,呈暗红色,中央呈灰白色,红白相间,似大理石样花纹。脾脏可见黑红色、隆起的出血性梗死灶。肝无特殊变化。胆囊黏膜有小出血点或溃疡。肾苍白贫血,包膜下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肾。膀胱黏膜可见少数针尖出血点,咽喉、会厌软骨及扁桃体等处有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出血,主要见于软脑膜下,有时也见于脑实质中,这种急生非化脓性脑炎的病理变化,在诊断本病时有参考意义。断奶仔猪患本病时,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在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的骺线,有增宽及出血带现象。急性病猪在联接处的白线无明显增大,但白线基部则可能有出血带。病程拖长的,联接处则呈不规则的放宽,有时可达2mm。慢性猪瘟除了不同程度的上述变化外,主要为肠道固膜性炎症,在盲肠、结肠、回肠瓣处黏膜出现特有的纽扣状溃疡,称“扣状肿”,或肺脏表现纤维素性胸膜性肺炎变化。
(四)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查病毒抗体。采取死猪的脾和淋巴结,或病猪的扁桃体,分别装入青霉素空瓶内,尔后放入装有冰块的保温瓶里,迅速送实验室做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做酶标抗体试验,这些方法简单、快速、可靠,但不能区分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最好使用仅对猪瘟病毒而不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发生反应的单抗作为标记抗体。如果条件许可,可在隔离条件下,就地进行家兔接种试验。买体重2千克以上的健康家兔6只,每天早晚各测体温1次,并做记录,观察2天,如果家兔体温都在39.5度以下,则将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开饲养。尔后将采取的病料2千克剪碎、研磨,加10倍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每毫升悬液加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1毫克,放入4摄氏度冰箱4小时,用注射器抽取上清液,给试验组家兔每只注射5毫升,继续饲养7天,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20倍稀释液,给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兔静脉注射,每只1毫升,从此时起每隔6小时测温1次,连续3天,如果对照组体温升高0.5-1摄氏度以上,而试验组体温不升高,则为猪瘟。为了确定最佳免疫接种时机,检测母源抗体或免疫水平时,可用荧光抗体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抗体度滴在1:16以下时,应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
三、 防治措施 (一)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病的初期,可用抗猪瘟血清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价格较贵不易获得,应用不普遍,因此以预防为主。
(二)预防,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湿苗,又分血苗和淋、脾苗。血苗是鲜红色的液体,淋、脾苗是一种带淡红色的乳剂。可在县、乡兽医站随制随用,不可隔日用。大、小猪均肌肉或皮下注射1ml。另一种是冻干苗,是淡黄色或稍带紫红色的海绵状固体,加入生理盐水即溶解为均匀的悬浮液。按规定的倍数稀释后,大、小猪均肌肉注射1ml。冻干苗需在低温下保持,在-15度下保存,不超过10天,稀释后要当天用完,不可隔日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4天后即产生免疫力。哺乳仔猪第一次注射应在出生后20天,离乳后(60日龄),可第二次注射,免疫期可达8个月左右,当猪群发生猪瘟时,可在疫区采取紧急预防注射,也可达到预防目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猪丹毒菌苗、猪肺疫苗同时给猪分点接种,使猪能对三种传染病有抵抗力,不受其感染。另外,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每年春、秋两季和小猪断奶后要多打一次防疫针,平时要注意对猪舍进行消毒,并做好卫生工作。发现病猪要严格隔离消毒。病死的猪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传播。猪舍、运动场,和饲具等,应用2-3%烧碱消毒,或洒石灰乳。同时,可结合病情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病。
参考文献
(1)丁壮、李佑民主编..猪病防治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5.。
(2)高作信主编..兽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
(3)孙邵武编著..养猪新技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4)甘孟候、杨汉春主编..中国猪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