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的策略研究(二)
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借助诗词歌赋、书籍报刊、影视音乐、计算机技术等来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由于教师使用的教学媒体,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因此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利用各种媒体创设的情境,教师及时地针对学生观察到的内容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情境1】 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片,让学生观看士兵枕着箭筒睡觉的情形,然后提问: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学生带着好奇,自然进入本节知识“殿堂”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情境2】学习《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讲述《镜花缘》中宝儿和奶娘的一段对话:昨夜刮了一阵风,把自家院子里的一口井刮到篱笆外头去了,学生自然要想井怎么会被刮走呢,从而,吊起学生的胃口,急切的想要知道是怎么样一回事。
【情境3】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时,我利用计算机制作了一个轮船由江里驶入海里的小动画。让学生观看后,教师问:“轮船是什么材料制造的?”学生答:“钢铁”教师问:“铁钉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答:“下沉”教师问:“那为什么钢铁制造的大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关于轮船在江里和海里的浮力关系是一个难点,通过创设了这样一个动画导入情境,学生马上就形成了无论江里还是海里,轮船的浮力都相等的感性认识,同时,动画中船身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化也一目了然,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新知学习的同时,又为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效果】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各种媒体资源,能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认知冲突,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就是教师据授课的内容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情境1】在学习《沸腾》时,教师问:“平时烧开水的锅是什么材料做的?”学生答:“是铁”教师问:“如果用纸做一个纸锅,能不能用来烧开水呢?”学生答:“肯定不能”教师将纸锅盛好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久水沸腾了。事实和学生的原认知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矛盾冲突,学生感到十分好奇,急于知道原因,教师适时引出新知,请大家跟着老师走入今天的“知识殿堂”,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情境2】 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往往认为: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果不推、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针对这种定势思维,先出示一个小车,问:“用力推小车,小车会怎样?”学生答:“会运动。”教师问“不继续推小车,小车会怎样?”学生答:“小车会立即停下来”。接着教师用力推小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再推小车,当小车速度较快时放开手,小车会继续向前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学生的发现与原有的经验不符时,产生了认知冲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从而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效果】这种导入情境,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大增。
四、联系社会生活,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情境1】在进行《呼吸系统》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新生婴儿啼哭这个生活试试创设导入情境。
师: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她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的策略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