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的策略研究(三)
生1:为了突出嘴里的脏东西。
生2:看看婴儿是不是聋哑。
生3:让婴儿呼吸
(大多数学生一脸迷茫。)
师: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表示开始吸气并排出体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呼吸。因此,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那人的呼吸是由什么系统来完成的?
生:呼吸系统。
师:那麽,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我们又是如何呼吸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情境2】在学习《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教师首先提问:“每天我们都要开门、关门,我们在开关门时,手应当放在门的什么地方开关门最省力?”学生答“离门轴最远的地方”教师问:“那时为什么呢?”原本认为天经地义的行为,追究其原因,大家感到迷惑,积极地思考、讨论起来,此时教师指出答案就在今天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顿时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就出原因。
【效果】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习惯。
五、利用历史故事、科学史实,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利用这些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通过具体事例,教师找到“切入点”,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再步步深入,层层剖析,展开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于生动形象的事例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意于记忆的保持。
【情境1】 学习《运动和静止》时,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现在耳边有一只“昆虫”,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在历史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兴趣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飞行员可以轻易抓到高速飞行的子弹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间的讨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很快投入到了新知的探求中。
【情境2】 学习《磁生电》时,教师先介绍英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十年磨一剑的曲折历程,法拉第出自身铁匠家庭,在装订工厂当过学徒,这使他读了很多书,还常抽空去听科学演讲,将笔记加以整理后寄给科学家戴维先生,得到戴维先生的赏识,并成为戴维先生的助手。19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产生了把“磁转为电”的思想,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效果】利用历史故事、科学史实,创设的课堂导入情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可以让学生领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苦,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六、利用趣味实验,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但这些实验大多缺乏趣味性,往往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能够进一步挖掘教材,对加以改进、拓展,创设一些新鲜、有趣、甚至是“惊奇”的实验导入新课的话,效果将会比应用课本实验好得多。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的策略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