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析整理、建构网络
“互动——发生式”教学注重引导、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与网络化,找到看似无关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用画知识结构图的方法整理知识。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探究了CO2气体的性质后,教师设疑: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是否可以用一张简洁的表格归纳CO2的性质,并比较已学的氧气的性质?在接受任务后,学生通过讨论,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绘制下面的表格。
性质
气体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色 味 态 溶 解 性 密
度 三态
变化 可
燃
性 助
燃
性 供给
呼吸 特征
反应
二氧化碳
氧 气
随后,笔者请学生独立完成表格,进行自我检测。
4.拓展延伸、反思内化
这是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以推动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促使习得的技能在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中的迁移和重新组合,并对自己的原认知策略中的漏洞进行弥补。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内容让学生反思:①你能复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②所学知识能解释哪些生活中的问题③与所学知识关联的知识有哪些?④在探究活动中你又掌握了哪些实验技能?⑤你能改进课堂上的一些实验吗?⑥你能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设计今天的一些实验吗?⑦你知道探究未知物质的一般流程了吗?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尤其对⑤⑥两个问题更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方案。学生一指出: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时,可用一支均匀的细木条制成一个简易杠杆,杠杆两端各吊挂一个相同的纸杯,缓缓向其中一个纸杯通入CO2观察杠杆向哪边倾斜,由此判断密度大小;学生二指出:可将用CO2气体吹成的肥皂泡放在空气中,观察其上升还是下沉来判断密度大小;学生三指出:也可将空气吹成的肥皂泡放在CO2气体中,观察浮沉情况。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互动——发生式”教学需要通过外界有意义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知识。外界的信息要受到学习者的注意和选择,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并相互作用,最后内化到知识结构中。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角色。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加工场’──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个标准把原本生动活泼富于想象的孩子加工成‘标准件’;他们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霸权与控制的服从。 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这种只盯“物”忽略“人”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因此,“互动——发生式”教学首先要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在心理和空间的隔阂,增加课堂中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促进课堂中多元的社会交往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平等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互动——发生式”教学注重的不是学习活动的形式,不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而是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制造思维上的矛盾,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原有概念的偏差或疏漏,再进一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概念,深化和拓展知识。在这里,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几种要素之间的互动是最主要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甚至是交锋是最重要的。因此,“互动——发生式”并不排斥任何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活动,进行思想交流的教学方法,而是鼓励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环境、条件、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程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学方法的调整必须有度,花样过多,变化过频繁,反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3.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知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掌握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样,课堂的合作学习也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互动——发生式”教学要求适当“留白”,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要把这种权利适当交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注新课程》 高凌飚、梁爽 杭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图书资料研究室选编
2.《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
3.《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孙宏安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化学教学论》 范杰主编 山西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