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初中科学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二)
2、作业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不利学生兴趣的长效培养
学生只有相似没有相同,你是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种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因其成长经历、家庭条件、性格特点、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特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时间,要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需要指导他们改进。
3、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团体协作的作业少
独立完成的作业不能缺少,这是培养学生慎密、系统的科学思维所必须的,但同时科学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是要靠许多人团体协作来完成的,过于强调独立完成的作业,缺少团体性协作的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团队作战的精神培养,也无法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功能。
这里的团体协作并不是说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情,而是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4、课后作业评价的方式、标准过于统一,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作业的完成与作业评价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合理的评价机制能维持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及完成质量都有不同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这些变化都是想促进作业的更有效完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论作业的内容、形式有多新,如果在评价上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再个性化的作业最后可能仍难逃千遍一律的结果。因此,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可以说是合理化作业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在作业评价中,采用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的方式,既重评价结果,又重评价过程。
三、具体对策
1、充实、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体验科学、实用的过程与方法。
当然常规的作业少不了,毕竟我们最后还是要面临中考的检验。首先是课堂上用好科学作业本,课后的就必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细”,一般我都采用每天两题,这两题一定是课堂作业的补充和强化。除此之外我们还需采用以下这些方式的作业。
(1)、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符合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在科学的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要视实验难度对学生开展必要的知道。
作业案例:初二科学中在讲到了种子的萌发,如果是小学生,则我们只要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发豆芽,每天观察豆芽的萌发情况并记录豆芽的长度就可以了。但在初二学生还是这样布置的话,这份作业就是一份无效作业了。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是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如果老师事先做好只是在课堂给学生观察,学生是获取不到相应的体验,也培养不出相应的能力。所以我把这个实验安排为课后作业,时间跨度为一周,事先拟好实验报告纸,各种条件的控制,如完好种子和残缺种子,湿润和干燥,有光照和无光照等各种条件的设置,以及要观察记录的部分,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报告的要求完成,并对实验的结果记录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这一动手实验作业,并做好观察报告的同时他可以学会一些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掌握一些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利用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小制作是为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类的作业素材是相等丰富的。并且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兴许还能有一些小发明呢,这是我们初中科学教育目前相当欠缺的一些方面。
细水长流:初中科学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