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二)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国家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的标准。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是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案例一:惯性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知道某些现象是由惯性引起的,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2、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现象。;3、理解能力好的学生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目标1是全体学生都能做到的,目标2中“大多数学生”,目标3是对优秀的学生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到较高层次。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在观察蜗牛这节的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的观察,探究蜗牛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蜗牛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蜗牛,会比较熟悉蜗牛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蜗牛,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强,有些逻辑思维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蜗牛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2、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动手操作、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些,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分为同质小组、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是将同类或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各组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异质小组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发表见解,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异质小组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三:在《简单机械》教学中,我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完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让小组长分配任务,教室里一个子热闹起来;有的小组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完成;有的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动手操作,有的观察记录,然后一起讨论提出探究结论;其间教师不断巡查,做些相关的指导。到了小组交流的时间,个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想发言,此时教师把握好学生发言的先后:让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先讲,再渐渐转向基础好的学生,让其不断进行补充。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小组合作式学习能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2)个别辅导
差异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