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的实践与反思(二)
猜想是由已知的事物观念联想猜测出未知的事物观念的心理过程,也是进行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因此,在学生的有效猜想中应融合观察、实验、联想、类比、归纳、直觉思维等要素,是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对未知领域的猜想探索中,若进行了深刻的有意义建构,不管结论正确与否,均视为有效猜想。
(一)有效猜想的特点
猜想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和随意的幻想,它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一个猜想要成为有效猜想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有效猜想具有科学性。猜想的提出不但要以实验材料与经验事实为基础,而且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是经过合理推测后而形成的假设。所以有效猜想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和幻想,并非胡猜瞎说。
其次有效猜想具有创造性。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而猜想是在主体建构活动中由外部知识与内部创造的不平衡达到暂时的平衡过程。因此,有效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有效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本质,通过“经验具象”和“经验抽象”,重新安排已有认识,创造出新的经验形象,或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
最后有效猜想具有个体性。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智力不同,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各异,在猜想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也不尽相同。所以,面对相同的现象和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猜想的有效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二)、有效猜想的意义
有效猜想将推动学生去寻找更多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推动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和自主探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第一, 有效猜想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猜想的待验性决定了学生对自己的猜想产生强烈的求证心向,常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一旦自己的猜想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验证和老师的肯定,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巨大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因此而提升。
第二, 有效猜想能有效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猜想方法,从背景和材料中,建立猜想,进行验证和取舍,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第三, 有效猜想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
猜想是对抽象化的、形式化的科学材料进行思辨的建构活动。思辨中缺少了猜想,科学材料就不能形成学生的心理意义,从而造成意义建构失败。所以,猜想是构建科学认知结构时,学生思辨活动的关键一步,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加速知识的发生和迁移。
三、实践策略
(一)建立互助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猜想生成的“温床”
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积极情绪,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自然就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因素,妥善处理错误答案,把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大胆猜想创设适宜的“温床”。比如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猜想,但我们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
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些预习过的同学就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
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的实践与反思(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