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的实践与反思(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索,甚至教师本身就直接成为学生猜想的导火线。对猜想有效的进行鼓励,对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对不猜想的进行鞭策,使学生的被动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猜想共同体。
科学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很难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提出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现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教师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请两位体重相当、体形相似的女老师,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让她们同时从学校的沙坑上走过,她们留在沙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别。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实验中的信息“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体重相当”判断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有关。“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成反比,从而提出问题答案的猜想。
另外教师的点拨要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点出的问题要能点拨学生的思维,“拨正”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逾越障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时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促进猜想能力的提高。但是,点拨过多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点拨过细就会代替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的点拨既要做到适时又要做到适度。
例如:下面是 “串联电路电流大小有什么规律”的问题进行猜想的教学片断:
学生A:我猜想电流每通过一个灯泡,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要消耗一部分电流,因此电流会减小一些。(多数同学表示同意,长时间没有其他同学发表其它观点)
师:A同学的猜想很有道理,但是否可以作其它猜想呢?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介绍电流的形成时,曾经将电流与水流进行类比,假如在一条水渠中水流会越流越小吗?
学生B:不会,只要水渠中的水流没有开口流向别处。
师:电流在串联电路中有几条路径?
学生C:只有一条。
师:那么电流会越流越小吗?
学生A:这里电流不能和水渠中的水流类比,因为水渠中的水在流动中没有消耗,而电流流过灯泡时要转化成光能而消耗掉一部分电能。
师:让我们假设,在水渠中某两个位置装两台水力发电机,水在流动时会带动发电机发电吗?
学生A:会。
师:结果是将水流能转化成了电能,但水渠中的水减少了吗?
学生A:我想不会减少。
师:类比一下,电流流过灯泡后是否会减少呢?
学生D:也应该不会吧。
师:依据我们对可能出现的这种结果的讨论,能出一个什么样的猜想呢?
学生D: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的实践与反思(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