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再思考(三)
动画、视频有其独特的优点,其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动画作品, 很快会吸引学生, 通过作品的有目的地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不少教师感觉到有了flash动画、视频等演示实验真好,以往实验至少需要10分钟,现在通过录像和flash只要几分钟,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果真如此吗?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的建立与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增强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科学教学资源中,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的flash动画相当的多。教师很容易从网上找到具有flash动画演示实验的课件。于是不少科学教师就利用flash动画的演示实验作为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连科学课本中安排的学生实验都不用学生做而是直接看看flash动画演示实验就好了。长期以来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不会,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地受到了课件的束缚,学生何来的探究意识?何来的小组合作精神?教师的教学手段再先进,课件再精美,flash演示的再生动,也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对于很少做实验的教师来说恐怕有些实验自己都不太会做了。网络给广大科学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弊端,作为科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要防止自己走入这个误区。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我觉得对于科学课本中学生或教师无法模拟的一些实验利用flash动画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生命的演化、一些时效性较长的实验等。这些动画设计可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4.情境创设——要走进生活,但莫脱离学生实际。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中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萌生学习兴趣。所以科学教师在很多时候就选择了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的时候,有时情境的创设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从而使创设的情境“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具体表现在:
(1) 编造生活情境,缺乏真实感
有的教师很喜欢自己编造一段虚假的生活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看似热闹但总让听课的老师敢到很别扭。学生对情境的设计刚开始还觉得有兴趣,但时间一长,总觉得老师创设的虚假情境好像在忽悠他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接受这种虚假情境?就是因为情境失真没有真情实感,学生的内心也就不会被触动,也就没有积极思维的投入。而且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不讲究科学,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因此,科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情境。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会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不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没有走进“最近发展区”
有的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由于没有认真做好学情分析,不知道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已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学生的困惑是什么,而是凭教师自己的感觉收集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会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就容易变成“无效情境”或“摆设情境”。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指出,只有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这也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设计科学情景,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向“可能发展水平”的迁移。只有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所谓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理解的,能够沟通学生经验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科学有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因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素材的成人化而不是为了情境设计而设计。
(3) 完全照搬生活,没有对其提炼整合。
对下面的案例我们进行适当评析: [案例2]《光的反射定律复习课》
基于科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再思考(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