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学错题资源“再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一)
利用科学错题资源“再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学生和教师对错题资源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以精巧的实验敲开错题的大门,引领学生再学习;利用反驳解开错题的误区,引领学生再学习;利用改编错题拓展思维,引领学生再学习;通过合作交流错题,引领学生再学习。
【关键词】错题 资源 再学习
一、研究的背景
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自认为我的科学基础不错,为什么有些问题平时上课错了,后来我自认为弄懂了,可在单元测试中又错了,而期末考试考到本题,我还是失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一错再错,我真得对自己没信心了。”
也有学生说:“我科学怎么考不了高分呢?每次总会在某些地方出错。”
分析上述案例:错题反映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所存在的缺陷。现实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错题的态度和利用情况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对错题的态度
无为---面对作业、练习和试卷中出现的错题,很多学生是看一看,知道错了就完了,或者知道怎么错了,认为很简单也就完了。这种无所为和无作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无价---由于对错题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学生普遍抱着这样一个想法,只有一小部分自己不会做的难题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对由于粗心而错的题目认为“无价”,所以学生高估了自己“粗心”的题目数量,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为自己的错误做出合理的解释。
应付---没有认识到学生尽管已经按要求拥有了“错题本”,但他们只是把错题抄上去了。从来没有看过,更别说分析整理了。很多学生认为“错题本”是作业,是额外的负担,口头上虽然答应去做,实际上却是人浮于事,所以实际行动中也不能很好地实现。
从上述学生的态度中不难看出学生对错题的不重视,对于手中的错题资源的浪费,让资源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作为学生要紧紧抓住自己的错题不放,认真找出症结所在,这才能体现错题的价值。
(二)教师对错题的态度
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很多教师一贯是这样做的:在做错的题上打上红红的叉,或附上 “订正” 两个字。很少有重批错题、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或去思考怎样引导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足之处的信息显示。因为每一个错题的产生,都隐藏着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对错题不闻不问是糟蹋错题资源,学习当然难有进益。把错题只是作一般性订正便抛在一边,是对错题资源的低效利用。新课程强调要开发资源。如何高效地开发利用错题资源,是值得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探索的。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所谓错题资源是指学生在练习或考试中,由于知识、能力欠缺或方法、习惯不良而做错的题目,经学生和教师收集形成的知识库。再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而是一个再发现、再认知、再深化的过程,是用新学到的知识来修正和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扩大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学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利用科学错题资源“再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