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学错题资源“再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二)
2、再学习是建构主义课程观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条件,提供自由广阔的创造天地,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重新学习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再学习活动的快乐,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状态,使再学习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实践的准备与过程
(一)错题资源的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错题,是把错题由隐性资源变为显性资源的开始。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题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学生方面的具体操作:
集错源:指从作业中、各种测试中或者日常科学学习中碰到的操作性错题进行收集整理。
找错点:把真实的错题全题完整地记录下来,找出题目中最核心的错误,并划出来。
析错因:顾名思义就是分析错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自订正:针对自已的错误自我纠正,得出正确答案。
获启示:学生在这里可以小结此题错误让自己所获得的启示。
2、教师方面的具体操作:
精选:分阶段对学生手中的错题进行收集,从中精选出典型的错题,建立错题资源库。
分类:对错题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这几类.①缺乏实验或实践经验而产生的错题②生活经验或信息干扰而产生的错题;③一旦条件改变会再错题的可以改编的错题;④典型又可以展开讨论的错题等。
(二)利用错题资源再学习
1、错中做----以精巧的实验敲开错题的大门,引导学生再学习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条横幅,突出了“做中学”的重要性。针对缺乏实验或实践经验而产生的错题,错题中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认识不够深入,如果能利用实验来解决错题,就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再学习,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中既要融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要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进行考虑。
例1、在制取CO2气体实验中,要求是稀盐酸与CaCO3反应,不能用H2SO4(稀)与CaCO3反应,由于缺少后者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还有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将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写成H2SO4(稀)与CO2反应。其实在制取CO2时,只要另备一试管,将H2SO4(稀)与 CaCO3加入,让学生观察,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几乎没有CO2气体产生,记住错误制法,自然下次不容易再犯。
精心设计好一个实验的核心策略是:挖掘实验的多重价值。因此,巧妙地利用实验,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是引领学生再学习的源泉。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使错题资源中,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产生的思维误区纠正过来,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错中驳----利用反驳解开错题的误区,引领学生再学习
针对生活经验或信息干扰而产生的错题,可以利用反驳。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知识中的矛盾,他主动用诱导的方式,不停地提问,使对方在回答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思维的混乱,从而自我否定,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由内而外的引出,知识应是顺其自然的生成,而不是注入和训练。
例2、有一条电阻线,在其两端加1伏电压时,测得其电阻值为0.5欧姆,如果在其两端加10伏电压时其电阻为 ? 许多学生答为5欧姆,思路是 显然学生没有弄清电阻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认为是不变的,既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对于有差错的学生可以追问:如果在其两端加的电压为0伏,那电阻应为 ? 到此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恍然大悟。
利用科学错题资源“再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