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泵房设计
泵房设计在轨道工程设计中比较复杂和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车站主排水泵房设置在车站内线路最低点,一般在卫生间下的站台层设备区内或结合车站端头井布置。污水与废水集水池分开,泵房可共用,泵房内设置冲洗龙头。根据排水量确定集水池有效容积,废水量应包括意外消防用水、结构渗水、生产以及雨水等水量,站厅和站台的地面冲洗废水、消防废水由设在站厅的地漏汇集,引入线路道床排水沟,站台层可以不设地漏,直接从站台溢入两边线路道床明沟。茶水间废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入线路道床明沟。出入口通道和站厅连接处设置横截沟,沟内设置DN100地漏,其排水立管接至道床明沟。隧道结构渗水经侧墙泄水孔排入线路道床明沟,汇集至废水集水池(池内设吸水坑,池底以不小于1%的坡度坡向吸水坑)。按规定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得小于最大一台排水泵15 min~20 min的出水量但应不小于30m3。污水集水池不宜过大,以防沉淀对排水造成影响,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容易腐化产生更大异味,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但也不应小于2m3。为了防止污水排放产生的异味,视具体情况选用污水密闭提升系统和真空厕所系统,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由于污水中有卫生用品以及一些丝状物等容易引起污水泵进水口和污水泵叶轮处发生堵塞。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常见问题,可在泵吸水口外侧约30 cm处加装不锈钢网罩或塑料网罩,网眼规格采用10 mm×10 mm。泵的运用一般采用具有打碎、切割功能的潜污泵。
2.2车站雨水系统
车站敞开式出入口的设计雨水量按照30或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计算,高架区间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4年。雨水从沿桥墩敷设的雨水立管流入室外雨水井,分段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出入口处雨水泵流量按雨水量与出入口消防水量之和选取,风亭处雨水泵流量按计算雨水量选取,均需设置雨水集水池和排水泵。设有顶盖的风亭,可不设雨水泵站,风亭的结构渗漏水可沿风道排入车站内,由地漏收集后排放至主废水池。相关泵房的设计按前所述。
3.区间排水系统
地铁区间是列车运行的通道,其长度取决于相邻两站点的距离,一般来说为1~1.5km左右。区间的排水系统不仅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重要的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区间主排水系统主要排除结构渗漏水、凝结水、事故漏水和冲洗及消防废水。按区间纵部面的设置根据区间的长短及敷设深度的要求,通常设计成出车站向下,至最低点处后上升,直至另一车站。根据排水的特点,泵房设在线路纵坡最低点。每座泵站所担负的区间长度,单线不宜大于3km,双线不宜大于1.5km,当主排水泵房所担负的区间长度超过规定,而排水量又较大时,宜设辅助排水泵房。主排水泵房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宜小于30m3,然而联路通道的特殊位置以及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决定了该通道在平面尺寸上不可能完全满足泵房的工艺要求,有可能区间排水泵房集水池有效容积不能符合上述规定,则必需满足水泵安装要求,并确保每小时开泵次数不得超过6次。废水自潜污泵提升排至地面压力井后,再排入地面雨水管网系统。每座泵房设2台及以上潜水排污泵,平时互为备用,消防时可同时运行。基于排水泵房和特殊性以及其作用的重要性,在工程中选用了体积小、效率高且安全可靠的进口泵。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宜采用隔振性能优良的材料,例如橡胶、弹簧等,减少经由车站结构传递的振动,一方面可直接降低噪声,另一方面对结构的冲击力也会减弱[3]。
4. 泵控制方式与要求
排水泵应设计成自灌式,采用水位自动、泵房内手动控制及车站控制室集中控制3种控制方式,并要求在车站控制室显示排水泵工作状态和水位信号。车站主废水泵集水池水位控制:停泵水位、第一台泵启动水位、第二台泵启动水位及最高警戒水位。车站污水池水位控制:停泵水位、开泵水位、最高警戒水位。区间内排水泵房及洞口雨水泵房除控制系统外,一般设置最高警戒水位的自动报警装置,以便在自动启动失灵时及时报警到附近车站的防灾控制室。
4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为高新技术产品以及环保产品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给排水设计,重视早期方案形成和综合协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力求满足工程对给排水及消防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做到技术合理、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且环保,打好绿色城市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菊芹. 地铁车站给排水系统设计简析[J]. 山西建筑,2008,34(11):199-200.
[2] 李胜杰. 浅谈地铁车站及区间排水系统[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0.2:44-46.
[3] 沈学良.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初探[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9.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