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三)
操见树林从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天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堕马。下面又写曹脱险后又大笑,又是一番宏论,又遇险,又大笑,如此三番大笑,惹出三番麻烦。当真的脱险了,应该大笑的时候,曹操倒捶胸大哭了。如此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真乃刻画曹操性格的神来之笔,整个节奏,或张或弛,疏密有间。
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战中的抒情场面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到之处,群英会周瑜醉里舞剑,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旦,却拉着鲁肃谈笑,只顾饮酒取乐。孙刘和曹操双方积极准备战事,战争即将爆发,又出现庞统挑灯夜读和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的场面。凡此种种,它们把情节拉长了,同时又把情节丰富了;既使情节舒缓了,同时又使情节更有韵味了。
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我们再来看看非情节因素。
静态型。中国古典小说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一般是漫画性勾勒,通常是用画脸谱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性格。环境的描写是具有其独到之处的,它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却长于抒情,对环境作简洁的交代。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虽仅有几字的交代,但对以后的情节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不作这样的交代,断然没有孔明借东风,曹操也不会连锁战舰,周瑜火攻也就无从谈起。环境的描写在赤壁之战的描写过程中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引用抒情写景辞赋,如孔明草船借箭引用“大雾垂江赋”,曹操横槊赋诗引用“短歌行”等等,不一一赘举。
评论型。中国古典小说的评论与西方古典小说中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不同,而是用前人的诗词,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韵文的形式。曹操中计误斩蔡瑁、张允,书中写道:“后人有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曹操宴长江欲取二乔,书中写道: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诗为证”在赤壁之战用得如此之多,几乎是评论人物和事件的格式了。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提高了整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我们认为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部节奏的补充,所有这些造就了赤壁之战独特的节奏。
我们再从纵的方面来看赤壁之战的结构。简单地说,赤壁之战故事的发展线索是围绕着孙刘联盟和曹军展开的鏖兵和斗智的两条平行线索而展开的,这两条线索互为因果,交叉进行。由这两条线索的平行发展就引出了三次交兵:“三江口曹操折兵”、“锁战船北军用武”、“三江口周瑜纵火”。三次交兵的结果是曹操和周瑜隔江的三次斗智:蒋干盗书中计、黄盖苦肉计、庞统巧献连环计。这三次交兵和三次斗智平行交叉进行,辅之以周瑜和诸葛亮的矛盾斗争线索,又将群英会、庞统夜读、曹操赋诗、草船酌酒等抒情场面点缀其中,从而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故事显得极为宏大壮观。因而情节与非情节的结合,主线与副线的交织,显得十分和谐。
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多方面把握情节的节奏,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人物,显露人物性格。“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战的登场,成为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由这两句话引出的。临危受命,外部面临着超过自己十几倍兵力的曹军、联军刘备新败,内部战降意见不一,如何指挥战争呢?要想赢得胜利,首先要坚定孙权拒曹的决心,统一内部意见,稳定军心。在这里,作者对情节进展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将周瑜说服孙权、统一内部意见写得十分细腻,其叙事节奏较为舒缓。接下来,如同泼墨一般写周瑜斩杀来使、激怒曹操,赢得三江****兵的胜利,从而形成了较为急促的节奏。可以说,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使快与慢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如果说作者塑造的诸葛亮是超现实的,加入了理想化的成分的话,那么,周瑜的形象塑造则更多地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就拿周瑜和曹操来说,两相对比,曹操显得奸诈老成,周瑜则显得雄姿英发。周瑜的性格在赤壁之战的故事中,是依据情节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完备的,与曹操隔江斗智,虑事周全,有智有勇。为了坚定众将的抗曹决心,排除投降派的干扰,他竟“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仅带健将数人,在鼓乐声中察看曹营。为了摸清曹营的动静,先使盗书的蒋干中计,再让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又巧妙地利用诈降的蔡氏兄弟。在鲁肃、曹操正反方面的陪衬下,周瑜的智勇就跃然纸上了。
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样写周瑜的性格上,更高一筹的是,作者不但写了周瑜的才略和胆识,还写了他的政治眼光不够远大。这一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处理上。有人说这是周瑜猜贤忌能、心胸狭窄。笔者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很简单,周瑜想加害诸葛亮,只是担心诸葛亮太有才干,不为江东所用,以后成为江东一患,故一再地笼络诸葛亮与己同事孙权,不成后,才屡屡加害诸葛亮。士大夫不为己用则杀之,是为了政治集团的利益,也是封建统治者所惯用的伎俩。如果一定要说周瑜忌才、心胸狭窄,也只能是这样的忌才和狭窄。准确的解释,我们认为只能说周瑜缺乏远大的政治目光,加害诸葛亮之策如果得以成功,就会破坏孙刘联盟,断然不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周瑜性格的发展,是随着赤壁之战进展的节奏而发展的。
纵观赤壁之战故事的线索,尽管作者是从鏖兵和斗智两条线索来安排情节的,但又不是平均用力。三次战事的描述大都很简短,主要是描述斗智的情节。既写周瑜和曹操的隔江斗智,又写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斗智。事件繁多,事态多端,由于作者加强描述每一具体事件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再加上作者有意识强化了赤壁之战一触即发的悬念,因此并没有使读者感到斗智的情节枯燥无味。相反,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还使读者产生了要一口气读完的欲望。狄德罗指出:“假使历史事实不够惊奇,诗人应该用异常的情节来把它加强;假使是太过火了,他就应该用普通的情节去冲淡它。” 107可以说,《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的有机结合,不但形成了特有的运动节奏,而且还创造出完美的审美艺术境界。
“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论述赤壁之战故事的节奏,以期引起大家对中国古典小说节奏研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 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2.
高尔基. 文档学[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亚里斯多德. 修辞学[M]//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卷.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老舍论创作[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93.
莱辛. 拉奥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0-90.
张强. 论三国故事对西游记的影响[J]. 明清小说研究,1989,(1):127-135.
佛斯特. 小说面面观[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72.
朱光潜. 诗论[M]//朱光潜全集:第3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7-330
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