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尝试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朱自清先生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文章以立意含蓄、感情浓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节奏和谐、语言精练、想象丰富、结构严谨而成为中学语文教科书经久耐读的基本篇目,是培养学生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典型例子。对这样一篇著名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按时代背景、作家介绍、分段串讲、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步骤进行教学。前不久,我参加玉溪市首届高中语文教学竞赛时,恰巧被抽教这篇课文。面对这篇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课文,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如何做到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教出些“新意”来,我的确费了番心思!经过反复研磨教材,我把“先中间、后两头”作为教学顺序,突破传统,另辟蹊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贴目标,中间切入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和掌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交织的写法和“通感”手法,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确定为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立足于这一点去开屈其余。围绕这一重点目标,课堂开始时,我用简短几句话导入课文,就板书篇目,问:“文题告诉我们,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学生回答:“荷塘,月色。”那课文里哪一段写荷 塘?哪一段写月色?“四段写荷塘,五段写用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是如何用他生花的妙笔来写茶塘月色吧!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四至六自然段,体会景物素雅、朦胧、静美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分析课文 在学生对景物特点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显示了这么一段投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长满了叶子,叶子高出水面,叶子中间出现一些白花,有的开了,有的还没有开。风吹来,清香扑鼻。风吹塘面,荷叶荷花摆动着。叶子底下是水,但因为叶子太密了,所以看不见了。”让学生把这段文字与课文第四自然段作比较,思考以下问题:这两段文字都写了什么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同样的景物描写为什么投影的这一段这么平淡,而课文的那一段却那么优美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议论、分析逐步归纳出:第一,因为朱自清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老师引导学生把比喻、拟人、通感的找出来,并仔细分析、品味、体验);第二,采取动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第三,运用叠音词,语言铿锵悦耳,具有音韵美。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入分析四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学会了调动多种写作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一步感悟作者独物的意境描绘,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开掘两头,贯通全文 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手法和特点烂熟于心手,下面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摆出来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是这样一幅素淡朦胧的画面?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和心情下观赏景物呢?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一至三和七至八自然段,老师适时介绍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发动臭名昭著的“四·一二”革命政变,中国大地上笼罩着大屠杀的阴霾。作者朱自清感到眼前漆黑,前途黯淡,他摆脱不了现实,又想超脱现实,是在“心里是一团乱麻”的情况下,为了寻找宁静,才去观赏月光下的荷塘,欣赏荷塘上的月色的。通过背景的介绍和段落的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作者心里很不宁静,内心怀着淡淡的哀悉和难得片刻的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所以笔下的景也是一种素淡、朦胧的景。这种朦胧,先中间后两头的教学顺序,直观、形象,既比较自然地贯通全文,又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这节课因课文分析顺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受到评委的好评。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既有序,又无序。说有序,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说无序,是由于文章的体裁、题材、内容、特点、长短不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因而教学的序也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搞模式化。一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分析,取决于文章的特点和课文的教学目标。只要适合课文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管是传统的“从头到尾顺序”,还是“中间突破”,或是“倒吃甘蔗”,都不妨大胆运用,这样,老的课文才常教常新。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教材,善于把握教材物点和抓住教材重点,对教学目标心中有数,这样,运用起来才游刃有余。 《荷塘月色》教学尝试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 | 下一篇: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制度或方法的改..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荷塘月色》 教学 尝试 | 2012-12-19 09:22:1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