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阅读课文教学法的使用体会 在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关键是对文本的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对课文的理解,又多直接来源于阅读——与文本的对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很多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走马观花”,认为不就是自读课文吗?比讲读课文低了档次,由此未作深入的探究;但是在检测评价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又是重点,涉及面广,涵盖了各种常见的文体。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因此采用“问题式”教学,也许更为有效。本文就“问题式”的阅读课文教学方法使用的体会总结如下: 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双向教育活动。教师是引导者,指挥者,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一个旅游团队的“导游”,重点强调的是“指”与“引”或者说是“疏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有自主学习,又有讨论合作,还有拓展延伸等相互贯穿的多种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对话,选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要求他们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语速。并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并且在阅读课文中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结构,力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熟悉文本时,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自读后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为阅读课文的分析,理解,赏析作准备。但是,对阅读课文更深层次的了解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层次结构、写作特色以及对意蕴深刻句子的赏析,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特别对文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句子进行仔细揣摩和辨析,从修辞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这样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目标的训练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变“一言解读”为“多言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言解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老师按照“参考教材”上的“标准答案”解读课文,并且由此辐射的问题的设计,始终囿于固定的模式之中,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的单纯化。“请君入瓮”,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解读课文,犹如巷道里赶猪——直来直去,有悖于新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在多元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 二、确定课文的主要问题 继学生自读课文,提出各自的分问题之后,采用分小组讨论是形式归纳第二层次问题。常规下采用固定分组,明确记录人,在四人或六人小组中讨论,能解决的小问题随机处理,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教师再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主要问题,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讨论,把这些问题当做支撑课文的“骨架”,组织整个教育活动,显然,问题来自学生,关键是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得到最广泛的交流,而交流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尽管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是,“林黛玉”毕竟还是那个“林黛玉”,不能把阅读课文教学上作“放羊式”的无序或混乱状态,尊重个性,更要注重共性。例如: “问题式”阅读课文教学法的使用体会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仪式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 下一篇:中国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现象探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问题 阅读 课文 教学法 使用 体会 | 2013-01-03 08:18:3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