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趣学数学 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使许多小学生望而生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出教材中孕伏的因素,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一、直观诱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思维直观形象性。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具、实物等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解“圆的概念”这节课时,教师可先做一个实验:用一根小棒,一头用小钉固定在一块准备好的白纸上,(小棒是活动的),另一头系着一只小虫,并在小虫的脚上绑一个有湿红色的小棉球,小虫带着小棒绕着爬行。小虫爬行一周后,脚上的有色棉球在白纸上留下一个痕迹。做实验时,学生瞪着好奇的眼睛静静地看着。然后,教师提出,这个痕迹与直线有什么区别?这个痕迹叫做什么?学生思考一下,就畅所欲言抢着回答:这个痕迹是曲线,它的首尾是连接的,是一个圆。教师这样做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举出成圆的例子,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圆的概念就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牢牢记住。 二、自主寻趣 《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学法,充分利用课堂讨论,采取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心理氛围,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梯形,让他们自由发挥,想办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说出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兴致极高,通过动手、动脑,找到了不同于课本的转化方法。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结论,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多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充当学习的主人。进而,我要求大家自学课本,分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的实验: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所学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下列问题展开竞赛式的讨论:(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2)拼成的图形的底相当于原来梯形的什么部分?(3)拼出的图形的高相当于原梯形的什么部分?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4)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的兴趣浓厚,都急于把自己的结论倾吐出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积极性,让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操作尝趣 创设情境 趣学数学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大班幼儿音乐欣赏实践与策略 | 下一篇:传统游戏(或玩具) 的教育价值新..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创设 情境 数学 | 2013-01-15 10:08:5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