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下市公司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实质及产生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的实质 盈余管理又被称为创造性会计。近年来也是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盈余管理通过包装或装饰公司财务报表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会计处理方式,它不同于做假账,它的本身并非违法行为,但可能使得公司财务报表信息严重失实。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在有目的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建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加上我国独特股权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特别突出,从而管理层有着强烈的筹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等手段虚构公司盈利水平从而取得公开融资资格,是大股东实现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手段。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者可能并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甚至不是公司的股东,因此,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2、针对企业避税的考虑。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公司为了避税的需要,也会在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3、规避债务契约的目的。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4、避免巨额的政治成本。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巨额政治成本,会采用一些有利的会计政策。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政府,他们会通过会计准则、税法等法律法规将社会财富所有权转移到政府手中。公司规模越大、盈利越多,政府越有可能对其征收高额税收或进行其他管制,公司所面临的政治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当局也越有可能通过选择能够递延确认利润的会计方法调整当期收益,实施盈余管理。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下市公司盈余管理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 下一篇:浅析小学英语教学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析 会计准则 上下 公司 盈余 管理 | 2013-01-22 09:17:4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