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窦娥冤》后评窦娥形象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她身世悲苦,却默默承受着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深重苦难。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处处替别人考虑。为了别人自己却蒙受不白之冤,以至付出生命。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既接受封建礼教影响甘受命运的摆布又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命运的抗争。现在我对这个善良而具有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进行个人评价。 一 窦娥是个懂孝道的女子 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她情愿自己含冤受屈,承担杀人的罪名,情愿一个人来领受开刀问斩的极刑,也要保全婆婆的性命,不让婆婆受苦。还有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的路上,她还苦苦地恳求刽子手“与人行方便”,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她的婆婆看见 读《窦娥冤》后评窦娥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感 | 下一篇:窦娥形象简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窦娥冤》 后评窦 形象 | 2013-02-09 10:10:1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