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活动中的教师评价行为 评价,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改革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 (二)评价标准划一,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孩子,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我不行”的想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 (三)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 浅谈美术活动中的教师评价行为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如何使作业更有效 | 下一篇:浅谈龙虎山旅游景区的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美术 活动 教师 评价 行为 | 2013-02-09 11:06:0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