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 1.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思辨 首先,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惟一的,会计标准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其判断标准只能是“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会计标准除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一面外,它还具有经济后果,关系到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再次,WTO的相关协议本身并没有要求什么都要“国际化”,国内规章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向国际看齐,只要遵循“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即可。总之,会计国际化并不代表会计制度的完全“国际惯例化”,它是相对的。所以,在实施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规范的合理成分。鉴于会计的双重属性,可以考虑在技术方面实现国际化,在社会性方面实现会计的国家化。当然,会计制度内容和形式上的国际接轨是浅层次的、外延上的改革,会计制度的源发和主动适应性改革模式的国际接轨才是解决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的根本策略。 2.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由诱变、派生、被动向源发、自生、主动的转变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出的,纵观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会计体系不属于源发的、内生的、主动的发展模式,而是属于迟到的、派生的、被动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在西方企业会计已经相当成熟和自身原有会计制度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弊端和危机时开始改革的。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可以说,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制度适应性改革,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发展、变革的适应。正是这种派生性、诱变性和被动适应性使得我国会计制度总是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总是在不断地、不停地进行“改革”,这一点可以从1978年到目前的发展历程看得到。而且,这种改革缺乏连续性,缺乏系统性,当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是那么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种被动的适应性和派生性使得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始终是一种外延性的变革,总是在修修补补,总是疲于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尽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已经凸现出来,但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这种被动适应在以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当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日益趋于完善,经济环境日趋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抛弃这个无奈的选择,进行源发的、自生的、主动适应的制度创新和改革。 当然,这种转变首先要摆脱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问题,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深入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寻求会计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预测会计实务发展的趋势,构建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并结合国际、国内的 加入WTO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简论现实美与艺术美 | 下一篇:加强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沟通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加入 WTO 中国 会计 制度 改革 | 2013-02-10 11:36:4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