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现实美与艺术美 现实美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美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现实美的艺术升华。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 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一般常称之为社会美。在人们日常经验中,经常感受和认识社会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具有某种审美性质,使我们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或体验。所以我们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是这种产物最为直接的存在形式。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丰富的。其中最为基本的,则是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与之相关的是人的思想品质和情操等等。这些方面当然又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就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这些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阶级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先进人物的身上,美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也正是它在进步艺术创作领域中经常占有重要和主导地位的原因。 历史证明,生产劳动成为美的最早领域。人类出现以前不存在美,因为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还非常简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原始人来说,自然界只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存在着,人们不会认为这类自然事物是可以欣赏的,令人产生审美享受的美好事物,随着原始民族的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以至生产对象常常是现实美的最早的朴素形态。在流传下来的原始艺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人如何将自己生产劳动的活动、场面等等作为美来欣赏和反映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在极为狭小的范围内征服自然。他们只好在神话里来借助想象来虚构对自然的胜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肩负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全部重担的被剥削阶级,虽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创造了人类奇迹,但却被剥夺了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可能。劳动本身作为一种奴役和屈辱,劳动者在劳动中很难体验到自由创造的喜悦。当剥削阶级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鄙视体力劳力,把生活活动排斥在美的领域之外,尽管他们也偶尔歌唱田园,其实质却不过是给剥削生活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理想化的面纱。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如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劳动都在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自己生产了赤贫。劳动者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活动在这里不在是劳动者的自由创造,劳动成果也被视做是剥削者的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从而劳动及其成果作为和劳动者敌对的,统治他们的异己的力量,就常常失去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自觉的主人,劳动不再是为一小撮剥削者而是为广大劳动群众自身,不仅是为个人而是首先为社会集体,只有这时,生产劳动才第一次成为现实中的美的广阔源泉。我们时代的劳动斗争的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的基本内容之一。 现实美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就围绕着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而展开发展。在剥削统治的阶级社会里,生产劳动如上面所说,对于被剥削阶级是一种奴役。只有在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才能取得真正的自由,他们的历史首创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人民群众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英勇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出社会生活中无限美好的事物。从古代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黄巢、宋江、李自成、洪秀全的伟大的农民战争,从英勇的巴黎公社起义,到开辟了人类新纪元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伟大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构成了一幅幅人类历史上壮丽宏伟的画幅,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 简论现实美与艺术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简论小学化教育 | 下一篇:加入WTO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简论 现实 艺术美 | 2013-02-10 11:37:0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