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八声甘州》与《雨霖铃》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对作者现时心情、生活和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品读文学作品前先读作者,读懂了作者,我们的思想才能跟作者紧紧的拴在一起,才能身如其境,深深的体会到文学作品里每句话,每个字的内涵。同样的,读宋词也应先读作者。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北宋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也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留连于秦楼楚馆。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景祐元年(1034))。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通俗而又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柳永的作品甚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他的《八声甘州》和《雨霖铃》。这两首词都是以旧创新的新调。相传,《雨霖铃》是唐玄宗在避难途中适逢天雨,听到雨中的铃声,怀念起杨贵妃而做的一首曲子。柳永给他谱以新词,使之成为词牌名。此词调“颇极哀怨,其本曲遗声”(《碧鸡漫志》)。这两首词的相同之处还在于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风景的描写与恋情、相思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柳永出色的艺术表现才能,使得他笔下的祖国山川写的真切优美,离愁别恨也表现的生动感人。 两词同中又有异,各具特色,同是写愁,在写作背景上,《雨霖铃》出自作者离开汴京,前往江浙,是宦途比较失意的时候。而《八声甘州》则是作者游宦于江浙,长久在外,内心愤懑极不平衡的时候所作。两种心情有着极大的差别,《雨霖铃》所表达的是作者不忍心也不愿意离别京师,离开所爱之人而又必须离开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寄托的是愁苦和无奈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羁旅缘由茫然不解,感到自己的前程捉摸不定,对游宦生活的惧怕。而《八声甘州》则不同,既然离别已经成为事实,那词人也只有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外时间长了那种不愿意离别的情绪就有所减轻,有所缓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作者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会更加清醒,慢慢地,那种不愿离别之情则已转变为各种愁。寄托的是词人身在异地而心中却有不甘,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对游宦生涯的厌倦之情。这两种有较大区别的写作背景对词人的影响犹为重要,使他的词有了不同的思想境界。 在语言手法上,亦皆用词精练,深细缜密,有相通之处,又同中有异。在《雨霖铃》中,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词的上篇写景,下篇言情,把离愁别恨与恋情相思打并入各句各段之中,使得全词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其特色是“情”的因子散布在词体的各个有机部分。产生“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李渔《窥词管见》)的特殊审美效果,情感的变化起伏跌宕,十分微妙,境语中融入情语,两者内部密切联系,达到合融,抒情主体的感情辐射强烈,对境语起到了内在整合的效果。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的离愁别恨。境界开阔清幽,游子落寂凄凉的情怀皆展现在画面之中,情与景会,遂成千古名句。在《八声甘州》中,单字领字对句式的应用,使得词的语气更加强烈,如“对……”“渐……”“望……”“叹……”“误……”几句,使得词的语气加强的同时,在内容上也显得更加完整紧凑,易 柳永的《八声甘州》和《雨霖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幼小”有效衔接 | 下一篇:令人感叹的爱情悲剧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柳永 《八声甘州》 《雨霖铃》 | 2013-02-10 19:30:3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