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曾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这一学科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总是扣词扣句,枯燥无味极了,我也曾绞尽脑汁地寻求根源,但总没找到问题的本质。自从三年前我利用业余时间对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学习之后,我才真正找到了语文课阅读教学的成功方向——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语文教师该如何悉心地耕耘语文阅读教学这片土壤,使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被魅力所感染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要深刻挖掘文学因素。 我总觉得很多的阅读教学是泛语言的,而不是汉语言的,更谈不上汉语言文化,往往只注重对内容的分析概括,就其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疏离了汉语言文学的特色和规范,难以使学生体会汉语言的表达优势,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其实,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时教学内容,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内容 。例如,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一篇作品的写作情况(即写作背景或写作经历等),也可以了解几篇作品的写作情况。如在讲读五年级老舍先生写的《猫》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中文专业学习中对老舍先生的了解,不仅向学生介绍了作家的生平,而且还向学生谈起了他的斜井、写物、写人的作品,以及散文、长篇小说,还有小学课本里收集的《养花》、《草原》等课文。学生在我的介绍下,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人品、作品以及对文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进而对《猫》这一课中体现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加感触至深。当然,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也是加强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好方法。如在教学完巴金写的《海上日出》一课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日本德福芦花写的《海上日出》,学生在对比中对巴金将自己融入作品、抒发情感的写作技巧更加感慨万千,被作品的魅力所吸引。 二、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教学要求都强调了朗读的地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品味语言、获得文学作品美感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深感上好以理解、欣赏作品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在小学课本里,许多散文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运用的极佳,很适宜于朗诵。例如教学《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下雨时的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师生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到对课文的诵读中,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很好地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尤其是对古诗诵读的指导,我的感受更深。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诗歌本身就具有抒情性和讲究意境的特点,因此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而今,要想很好地完成古诗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对诗的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中,我总是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作者爱国的诗篇,如陆游的《示儿》和王维的《春望》等诗篇,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 在这时,一种对诗人的无限景仰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让研究学习为幼儿园管理者插上翅膀 | 下一篇:让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学生 阅读 教学 感受 语言文学 魅力 | 2013-02-11 10:04:1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