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 贫困不仅仅是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吃不好穿不好,健康状况差,营养不良。在社会上没有发言权和恐惧。贫困人口主要从经济收入、教育、人民素质等方面加以概括。下文主要的是针对西部的贫困人口的分析。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 影响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差距过大 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大部分是山石区、高原区、荒漠区,经济发展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果不改变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拉近与东部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那么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心理负担。不合理的差距给贫困人口造成了一些负面心态影响:政府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等。一些原本生活不错的居民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适应不了社会也逐渐陷入了贫困。那些在贫困、疾病的多重打击下,失落感和消极感与日俱增,反腐败愿望强烈;少数人在就业过程中遭受企业歧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社会不满。再者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众心理较强,又由行业和地域比较集中。便于交流和相互感染。加上同样的生活处境,他们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演化成激烈的集体行动。产生过激行为。 (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文化教育素质低,对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不迫切。 文化教育素质低。一方面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收入高低。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对各种经济信息的获得。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经济观念转变方式、价值取向模式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能力。文化程度低者。不愿接受新事物。不喜欢变迁与改变现有的生活环境。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品质需要不迫切。从风险意识来看。文化水平低者。 不愿承担风险。喜欢安于现状。对社会的依赖心理较多。而独立进取精神较弱。由于对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了解得也不够全面。必然影响到进取创新意识的发育。同时也影响到其适应力的提高。 (三)经济适应能力差,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贫困人口的经济适应力主要受其家庭经济保障力和失业保险状况所制约,而其家庭经济保障力主要取决于其失业以前收入水平及婚姻状况。失业前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存量越多。则其经济保障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越强。反之也就越弱。从婚姻状况看。未婚者失业时,由于其生活费仍可依赖父母。从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相对要高一些。而已婚且有子女者。由于他们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一旦失业则会使其家庭收入急剧下降甚至中断。 因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心理承受力相对要低得多。许多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缺乏社区民主参与权、社区信息和社会信息知情权、表达个人意愿的公民权、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还缺乏就业机会、迁移与流动机会。许多贫困妇女还受到各种歧视。贫困人口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比别人差。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已经被社会遗忘。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落感。此外。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其主要表现:一 西部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班幼儿游戏区域的创设与指导策略 | 下一篇:我国网络企业的赢利模式分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西部 贫困 经济 原因分析 | 2013-02-11 10:22:0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