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现代幼儿教育机构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的教育方式,它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在它有限的空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风景,为儿童提供发现的发展个性潜能的机会。 《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开展幼儿区域活动,首先就需考虑活动区的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创设小班游戏区域: 一、适宜性。第一,活动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兴趣及能力。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适应性较差,可为之开设“玩具王国”,鼓励他们把自己喜爱的玩具从家里带来,这样,既减轻了初入园幼儿的焦虑,又能使幼儿通过交往而彼此熟悉起来。第二,活动区的环境布置、材料玩具的提供应当适度,既不能过于单调,也不能多多益善、琳琅满目,达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二、发展性。首先,应当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需要设置活动区。小班幼儿可设“娃娃家”,以便使幼儿感到亲切适意,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小班的建筑区提供的材料应体积大,同类材料的数量要相对多些,地摊的提供既要便于幼儿活动操作,又要让幼儿感到轻松舒适,有益于激发良好情绪;其次,活动区的开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小班活动区的设置与开展不宜一下子铺开,可以结合各区的设置逐步开放。如第一周开放一两个活动区,让幼儿认识该区的材料,尝试玩法,并学习收拾整理,逐步建立规则;第二周进一步熟悉巩固前一周的活动,同时再增加一个新活动区,提供新经验等,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整体性。教师依据小班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活动区,场地安排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可充分利用教室周边、四角,教室小的可利用安全的走廊、门前、阳台等。教师在设置活动区时,首先,不仅要注重提供有利于小班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类型,还需考虑各区域及其活动区之间如何适应和协调。在设置活动区时,还要根据各区特点与所需条件,将其分为相对安静的和活动性较强的两大类,把较安静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如图书区、美工区等:活动性较强的相邻设置,如建筑区、角色区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又能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合理结构,较好地发挥整体化功能。其次,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小班有一目标是训练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我们就提供钮扣、串珠、串线板等材料。第三,在创设活动区环境中,还可注意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行为。小班图书角布置两个娃娃看书的形象,暗示幼儿能共享材料,安静认真阅读:“医院”的墙壁上布置几个孩子排队挂号、看病和拿药的情景,教师可引导“医院”的就诊步骤及规则等。活动区标志可以让孩子按顺序自行调换:这样,幼儿自主性、自理自治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小班幼儿游戏区域的创设与指导策略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初探 | 下一篇:西部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班 幼儿 游戏 区域 创设 指导 策略 | 2013-02-11 10:22:3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