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保制度。城市低保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做好城市居民低保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城市居民低保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当前城市低保工作的要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城市贫困居民构筑的一道安全网,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民心工程”,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低保工作。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省也出台了《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南京市政府以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市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的《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分别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操作办法。 ﹙一﹚、是要求保障对象的全员化。《细则》第五条规定:凡我市城市常住非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保障范围涵盖了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失业、无业人员等我市户口全体社会成员。 ﹙二﹚、是操作程序进一步规范。《细则》中明确了申领审批程序为个人提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街道审核——张榜公布——上报审批和低保金发放,对每一个步骤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使低保工作公开透明。 ﹙三﹚、是规范了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区民政局和市民政局工作职责。 ﹙四﹚、是明确了从事低保工作人员以及申请低保居民的法律责任,使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当前低保制度建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自1996年全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保障金标准从当初的120元增加到目前的240元,为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街道作为实施低保工作的一个主要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难点问题: ﹙一﹚、是收入界定难。按照《细则》规定,户人均收入在240元以下的应纳入保障范围。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申请对象不如实申报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特别是打工、房屋出租等隐形收入不主动申报。还有一些与子女分户的老年人,按照《细则》规定,子女赡养费计算为其收入,但申请人往往以子女无经济能力赡养父母或是以子女不赡养为借口,使低保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地测算其家庭总收入。 ﹙二﹚、是情况调查难。一方面是从事低保工作人员少,很难抽出时间对申请低保家庭进行细致的调查;另一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周边邻居怕招惹麻烦不愿讲真话、不配合,甚至有的单位也以种种理由推托,不愿出据相关证明,使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情况; ﹙三﹚、是因征地拆迁“农转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有难度。近年来随着河西开发的进一步加快,大批失地拆迁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仅所街、向阳两个村自92年至 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创设冲突情境 实施美育教育 | 下一篇:苍凉的末世才女——张爱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城市 低保 制度 建立 | 2013-02-11 11:36:4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