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渠道对我经济的重要性 20世纪,我国曾经历多次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业问题再次骤然严峻。“十五”时期正是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年均新增劳动力800多万人,而“九五”期间仅为600多万人,五年期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比“九五”时期多出近1OOO万人;2002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6亿人, 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9.1亿人左右。特别是随着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将会相对减少;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又会把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从现有企业中分流出来;与此同时,预计到2005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3亿人左右,按照十五规划,在此期间将有大约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根据测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能够比入世前每年增加200—3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在入世初期(未来3—5年内),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和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就业矛盾尖锐,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劳动关系 趋于多元化,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等等。 就业与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上述“我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并非是完全的反比例关系”可得出“我国GDP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非同向变动”的结论。 我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同向变动的原因有三 1、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增长 1998年以来,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与银行信贷配合,把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如:农林牧渔、交通通信、环境保护等,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也就是说,扩张性政府投资具有逆就业倾向。 以2002年为例,该年的政府国债投资在不同行业的比重及这些行业的就业指数见表三。从表三中可看出,政府在不同行业的国债投资中的优先次序与这些行业就业指数的高低顺序刚好相反,即积极财政政策所引导的重点投资领域,恰好是就业密度程度低的行业。另外,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但政府职能和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尚未彻底转变。于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都把GDP增长速度放在首要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配置偏离效率中心,导致一些项目和企业低效运作,短期内GDP是上去了,但长期内许多资产闲置,就业不能如期增加。从货币政策看,政府持续下调利率,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但是,在资金的供给方面,居民出于对失业等种种不稳定性预期,因而储蓄倾向相当高,伴随利率下调,储蓄存款反而上升。在资金的需求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大型项目享受政府保护政策,是银行放贷的首选对象,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资本需求被人为压低。这样,在资本供 扩大就业渠道对我经济的重要性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立体几何3D模型建立与教学应用 | 下一篇: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扩大 就业 渠道 经济 重要性 | 2013-02-11 12:22:4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