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尔顿形象看当代教育的弊端 霍尔顿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 ,1919_---)的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个在传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而孤独的少年形象。反戴着红色的猎人帽,身穿着长长的风雨衣,这是霍尔顿的经典打扮,在这一形象出现之后,美国的青少年纷纷效仿,掀起了模仿霍尔顿热潮,模仿他的穿着,模仿他的语言,这说明这一形象已触及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灵,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共鸣,霍尔顿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代在社会变革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第一人称的手法直刺少年灵魂的深处,淋漓尽致地剥蚀着其的生存现状-----那种少年本质的纯洁与孤独,对现实的反感与渴望中的逃离,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守望”,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教育的深深的反思。 从霍尔顿形象看当代教育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下“刻板”的管理造成学生心理的反感与行动上的背叛。霍尔顿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里的孩子,他对学校里的生活极为腻烦,对老师、同学和功课都看不上眼,因为考试不及格,霍尔顿又一次被学校开除,他和历史老师老斯宾告别后又合同屋的斯特拉德因为一个名叫琼的女孩打了一架……。作为一名学生霍尔顿的行为却处处显示出他对学校生活的反感与背叛,我们不得不承认霍尔顿的形象无疑是当代绝大一部分青少年心理的显现,他们以冷漠的目光敌视着学校,敌视着老师、敌视着周围的一切,他们上课捣乱课堂纪律,下课抽烟、酗酒、打群架,是一群“校园里的叛逆者”对他们的管理一直是学校“永远的伤痛”,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回过头来正视我们的教育:“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尺”、“分数是学生跨入高等学校的敲门砖”、“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命脉”……,这一切给我们的教育无疑以无形的重压,在管理上一切不得不从严而行,课堂上老师板起脸孔说教,让学生活泼不得,学校一般都设有政教处、“治安管理室”对学生当中的“过激行为”以严厉“镇压”,我们煞费苦心要让学子们做一个“好孩子”,勤学守纪的学生,但在现实面前我们又常常适得其反-----学生对刻板无聊的管教的不满而引起的强烈的反感,曾经读过一篇小说,其主人公在一所民办院校里应聘执教,刚开始课堂上她把学生放的很松,课堂轻松活泼,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可是后来校领导因为她代的班“课堂纪律太乱”而严厉批评了她,后来她和其他老师一样板起面孔上课,不允许学生在下面稍有、“违纪”行为,纪律虽然转变了,学校也很满意,但学生们都开始反感她、疏远她,甚至与她对立起来……。虽然,我国自古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但“好学生”的打造与少年本性的顽皮恰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常常将二者推向对立面,是激化还是缓和?这是我们的教育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难道我们所谓的“成功的教育管理”真的要以扼杀孩子的天性为前提吗? 二、理想“缺氧”下现代孩子责任心的丧失。每个人,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应该都是有自己的责任心的,不管这个人是少年、青年或中年(除非无任何劳动能力的襁褓中的婴儿和白发苍苍的老人),作为学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斯特拉德莱塔行色匆匆,整日忙着打扮利落去和不同的女孩子约会,把作文扔给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的霍尔顿去写……。而霍尔顿本身一次次对生活的逃离恰是现代孩子责任心丧失的真实写照,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周恩来少年时期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与雄心壮志,这种信念支撑着他的一生,使他永远以勃勃雄心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去,而究其原因,现代孩子责任心的丧失恰在于“理想教育”的长期“缺氧”,理想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它给夜行者以希望,理想是黎明前的一道曙光,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没有理想,我们的生命之船就会在黑暗里找不到航标,没有理想,我们就会被黑暗堵塞了双眼,看不到 从霍尔顿形象看当代教育的弊端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从企业财务目标角度分析沃尔玛的.. | 下一篇: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从霍 尔顿 形象 当代 教育 弊端 | 2013-02-12 11:28: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