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尽忠——伍子胥在《浣纱记》中 明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位于“报吴身亡”系列中的。从剧本的主体及主要内容分析,这本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伍剧”,因为其旨在勾画勾践灭姑苏的历史图卷,生、旦设置分别是范蠡和西施,但在本剧中,却在吴越之争的长卷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伍子胥报吴身亡的阶段图景。在剧本中,最后的那首诗:尽道梁郎识见无,反编勾践破姑苏。大明今日归一统,安问当年越与吴!这首诗用否定的方式,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把观者对剧中人与事的舞台关照视角拉伸拓广到两个时代社会历史状态的比较中,使一本传奇因此承载了社会历史表现得重任而显得分外厚重。对作者的这种用意,我们在读完剧本之后,从事书中找到相关事件的记录,与作者笔下的时间进行对比,看看作者的立意重心在古还是今。 一、社会历史 《浣纱记》出自春秋时的历史事件,主要涉及两次吴越战争,穿插叙述了吴楚战争、吴齐战争以及与这几次战争的相关事件。基本上描绘了吴国从兴起到鼎盛在诸侯中争霸直至战败衰亡的历程。 在《左传》中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等分别记录了相关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作为史书《左传》着重纪录的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原因及该事件的简要过程,并不涉及太多的人物叙述。其中关于伍子胥的内容如: (昭公二十年)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 (昭公三十年)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从《左传》的内容看,伍子胥在历史记载上也是忠直勇武的形象。《浣纱记》中所用的历史事件的基调也是与《左传》以来的史书所持论调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虽然在框架上对史实是认同的,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是对史书记载的空白领域,比如伍子胥逃亡的历程、两次吴越战争之间的人物、事件的塑造,都融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观念。 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竞相争霸,也就是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崇尚的是谋略与兵力,很难评论总是正义战胜不义。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充满颠覆性的可能性的时代,才会唯才是举,出现大量的“楚才晋用”的现象,产生了在各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成就霸业形成的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对本国国君充满仇恨的“伍子胥”们,才有避祸他国以求复仇的举动,而伍子胥复仇事件出现在楚国,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由于楚国君权强盛的背景造成的,君权强盛君主不明造成的才臣冤怒、而强盛的君权使得臣子不具备在国内弑君雪恨的力量,在冤仇不得雪的同时还有淫酷的刑法使得与君结仇者往往遭受灭门之祸,所以造成人才流失,这些才臣效力于敌对国,助敌国战胜自己的国家也就等于打击了自己的仇人。伍子胥之所以在众多的复君主仇的臣子中地位凸显,就在于他取得的近乎神话的成功,成了为千古郁郁文人舒一腔怨气的英雄。 复仇——尽忠——伍子胥在《浣纱记》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改善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冷状态的.. | 下一篇: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复仇 尽忠 伍子胥 《浣纱记》 | 2013-02-12 11:36:0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