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家庭因素探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人数多,在违法犯罪占所占比例高,一般统计处于60%一80%间,而且违法犯罪面广,各种刑事犯罪无所不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及家庭,而且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经历了十年内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也相当严重。尽管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意识形态,风土人情千差万别,然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却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探讨。 从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特殊原因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有多种学说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1)从未成年人对社会有差别的理解和有差别的感情及他们对本人所处社会集团特有的价值规范的忠诚角度提出的恶文化论;(2)从刑事处罚及社会对犯罪人产生的消极影响角度提出的标签理论;(3)从经济高度繁荣、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需求蜕化角度提出的精神贫困论;(4)从现代社会竞争力度加大,个人为了摆脱身心上承受的压力而消极对抗角度提出的社会反向论;(5)从家庭的负面影响造成未成年人身体发育、知识获得、人生观形成中的障碍角度提出的家庭因素论;(6)从现代社会过分强调“权利”、“自由”,以致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是非善恶标准混乱角度提出的个性放荡论;(7)从过分强调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因而对未成年人打击不力,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泛滥角度提出的司法纵容论;(8)从刺激情感或者助长残暴性的书刊、影视、广告等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角度提出的色情渲染论等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 一、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身心发育方面的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生理上变化来说,肌肉骨骼生长发育加快,身高迅速增长,体重逐渐增加,体型明显变化,性器官迅速成熟,副性特征出现,性意识开始萌发。未成年人这种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也使其心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容易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心理变化,主要有: 1.自我意识萌生。自我意识是指人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评价的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等。随着未成年人身体形态的发育,未成年人逐渐出现成人感,希望独立做些事;同时,慢慢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内心生活,有了自己的隐私,并开始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此时期未成年人富于“反抗”性,如果加上主体内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良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对是非曲直的评断能力也进一步发展,但这种评价和判断往往只是从事物的表现出发,带有片面性和不平衡性,并易受其价值观影响。这一时期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常表现为“责人严,责己宽”,如果此时疏于引导,易在错误认识支配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2.独立意向凸显。随着体力和心理的发展,未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行为能力,独立意向也明显增强。家庭、学校不适当的干涉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养成依赖性;二是造成孩子的对立情绪,我行我素,发展到违法犯罪。伴随着独立意向的增强,未成年人的自尊心也在强化。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自己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维护自己社会地位与荣誉的一种意识倾向。自尊心虽然可以推动未成年人发奋向上,但如果受到损害,则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对立情绪。 未成年人独立意向的增强,对成人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家庭因素探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我国财政政策分析 | 下一篇:通过古诗激发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未成年人 犯罪 心理 家庭 因素 探析 | 2013-02-13 11:28: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