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体会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适用市场竞争,必须企业必须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用于管理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达到预谋的利己效果的会计行为。 一、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盈余管理的内在动因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也有一定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企业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2、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3、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 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体会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对庭审直播的理性思考 | 下一篇: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设计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企业 盈余 管理 行为 体会 | 2013-02-13 12:26:3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