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对当时国民人性的一种挖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和批判,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启示。本文论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深远影响等。 一、阿Q的形象及何为精神胜利法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中,莫过于《阿Q正传》最有名。《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读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而文中主人公阿Q鲜明的人物性格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产生,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七十年来,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典型,一个带着崭新性质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典型。他对我国现代人民的精神生活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1、阿Q形象特征及其性格 阿Q作为一个辛亥革命时期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一生受尽剥削和凌辱,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妻子,没有固定的职业,甚至连自己姓赵的权利也没有,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来换取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人们的心里他只是一个劳动工具而已,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可以说他是一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赤贫,一个彻底的无产者。 阿Q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各种性格联系在一起其突出的特征就是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和现实生活中的阿Q。这看似不相容的两种人格,却形成和铸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这种性格特征在作品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如作品中写到的人们无视他的存在,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而唯一听到的一句赞扬的话就是:“阿Q真能做!”时,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掩饰他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现状,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支撑自己生存下去。人们嘲笑他贫穷,他用“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这种架空的吹嘘作为回敬,以求得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的便“怒目而视”,或者无奈的说上一声:“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疮疤是一种光荣的标志。人们欺负他时,他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的逻辑来安慰自己。 再如,他的“精神胜利法”被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在赌摊上,自己的钱莫名其妙的被人抢去,他郁郁不乐,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他又举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不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都体现了阿Q用“精神胜利法”转败为胜,转忧为喜的心理过程。 除此之外,如他自从摸了小尼姑以后,“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整天想得都是“女人,女人……”,此时阿Q的“本我”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然而“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都非常严”——“自我”的防线在控制“本我”的活动:而且他还有一套学说:“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 下一篇:论“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阿 正传 精神 胜利 | 2013-02-13 13:00:4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