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什么是“略貌取神”?“貌”即人物描写上的细腻手法;“神”既指人物精神的气度、精神面貌,又指艺术上的传神效果。这种手法是说《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不追求细致刻画,而是注重人物精神气度的描写。简单说,是指省略了人物的形貌,注重人物的神态,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这是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依靠粗线条的勾勒,或者环境气氛的烘托,对人物特征作浪漫主义的夸张,使人物气派活现,取得传神的效果。如42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灵活现。他第一声大喝,曹兵竟都两腿打颤,曹操赶紧下令去掉他的伞盖,以免目标过于显眼;第二声大喝,曹操就打算退兵,而后军的阵脚先自开始移动了;第三声大喝,喝声还没停止,曹操身旁的大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乱了阵脚,各自逃窜,曹操本人也逃的丢了帽子,脱了簪子,散了头发。其实,张飞不过单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又如第5回“关羽斩华雄”,作者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的反映来作衬托。关羽斩华雄的过程写的比较简略,只63个字。华雄接连杀了袁绍方面的俞涉、潘凤后,又来叫阵挑战的,足见其勇猛。无人应战,袁绍想到颜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就在这危机关头,关羽自告奋勇迎战华雄。开始袁绍看不起关羽,认为他是一名小小弓马手,经曹操解释后方同意出战上阵。“操教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曹操向关羽敬酒,一是预祝取胜,二是为关羽壮胆,然而关羽不需要,放着酒不饮,只说了一句:“某去便来。”可见关羽手到擒来的必胜信心。以下完全从各路诸侯所闻所见及其反应上来恣意渲染。先是写诸侯听到关外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可以想象战斗是何等激烈,要战胜华雄决不那么简单。这里用诸侯的“失惊”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独特的艺术.. | 下一篇: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三国演义》 人物 描写 | 2013-02-13 13:01:1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