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娜与潘金莲 我们知道,潘金莲和安娜都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两人都长得很漂亮,潘金莲的不幸婚姻是她的主子出于报复的恶意造成的;而安娜的不幸婚姻是她的姑母出于好意造成的。两个人都曾争取过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但两人最终的结局是都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潘金莲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中的人物,小说写好的篇幅虽然不算太长,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并且由于她毒死自己丈夫长期以来背了个千古骂名。她被作为淫毒女人的代名词而流传民间。她出身于贫苦的下层。《水浒》中有这么一段叙述:“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大家,有个使女,小名叫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怀恨在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持嫁与他。……这婆娘倒诸般行,……。 从这段叙述可看出四点:第一,作者虽然没有介绍潘金莲家庭的情况,但我们知道她肯定出身贫苦,不然怎么会给大户人家当使女;第二,她长得漂亮,并且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虽为使女,但她不做大户的玩物,她还是自爱的;第三,她嫁给武大郎是被迫的,是大户出于报复对她的惩罚,根本不是同情之类的原因,更不是出于爱情。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又有几对夫妻出于爱情结婚的,无非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罢了;第四,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具有下层劳动妇女的许多优秀品质。看了这一段,人们不能不对潘金莲产生同情。这么一个具有天生丽质的聪明能干的姑娘,只因家境贫苦,当了使女;而做使女只因反抗主人的无礼,就被主人惩罚,下嫁给一个“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潘金莲和武大郎之间别说爱情,就是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不可能,中国妇女的命运可谓悲也。 安娜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并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托尔斯泰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正值俄国农奴制度废除后不久。沙皇自上而下地宣布废除农奴制,尽管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拦路虎。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的东西在不断扩大市场,托尔斯泰在深入探究市都家庭生活被破坏的原因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击,只不过他说不出这种新的东西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击,只不过他说不出这种新的东西为何物。因此,他在概括当时俄国时代特点时,借用了作品另一主人公列文的一句话:“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在安排。”尽管俄国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旧的封建宗法性的东西还有很大势力,尤其在思想领域里。作为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安娜,其身上必然会具有两个时代、两种思想的印记。 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以后,真是“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么一个“身材短矮,人物猥锁”的三寸丁,又“不会风流”。她当然不满,当然要反抗。她要争取过人的正常生活。书中讲她“为头的爱偷汉子”。她偷汉子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对主人的惩罚和反抗,也是对当时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是反封建的表现;从她自身情况看,她正值青春年少,情欲炽烈的年代,她需要真正的男子汉来陪伴,而她的丈夫无论从生理或气质上讲绝对算不上男子汉,因此她才偷汉子。“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是她偷汉子的写照。 安娜出身于上层,托尔斯泰没交待她家庭的具体情况,她是由有钱的姑母扶养大的。她虽出身高贵,但作为贵族妇女,她的命运是可悲的。安娜婚后八年虽然过的是没有爱情的生活,但贵族的教育等使她没有想过还会有什么更好的生活,贤妻良母式的道德规范使她一直安于那种生活,因此,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他们的家庭一直是上流社会家庭的楷模。 潘金莲所需要的是男子汉,更是性欲的满足。因此,她在楼上看到武松这表人物,就心理寻思道:“……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象人,七分象鬼,我直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倒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美人爱英雄,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作为嫂嫂在自己的丈夫还活着的时候就对小叔子存非分之想,这是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它暴露了潘金莲道德的低下和追求的只是性爱。至于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作为,她倒不是主动的一方,但她是积极配合的一方,也只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而已,谈不上什么爱情之类高尚的东西。 安娜所需要的是爱情而不是性欲的满足。她是省长夫人,和卡列宁结婚八年以来,出 试论安娜与潘金莲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财务和会计的关系 | 下一篇:试论阿Q形象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安娜 潘金莲 | 2013-02-13 13:45:2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