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就是人类自身。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新型人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呢? [摘要]:“创新”教育能很好体现素质教育,但如何搞好创新还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本文试从教师角度分析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载体,激励创新,和创新空间。 [关键词]:创新 意识 载体 空间 激励机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共享。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生预习《奇妙的国际互连网》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说是奇妙的互连网”?“这互连网奇妙在哪里”?“这互连网有什么作用”?“它为什么叫做互连网”?“奇妙是什么意思”……提得多好啊!四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互连网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书上都有明确的答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解决问题。)再如:查查字典、词典,了解“奇妙”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国际互连网奇妙在哪里”?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打破教学形式的单一,把游戏进入课堂,做到寓教于乐。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体育课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 | 下一篇: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语文教学 中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 2013-02-14 10:44:4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