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 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一理念推动了我国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授受模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实验操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的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儿童对科学、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如果科学活动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将会形成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所以无论是在课的起始阶段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我总是尽一切可能安排观察、实验、操作、让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常常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当老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后再进行探究,将科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探索式的,这样,学生自觉而主动的学习将自然而然地进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求知欲望被激发,兴趣得到培养。学习主动性增强。例如《杠杆》一课,我把教室搬到操场,用真实的棍棒、石块,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感受。操场上放了一块大石头,我请同学帮忙把它移走。但是班里最大力气的学生也搬不动。正当同学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可以用工具帮忙。这时,有些同学发现了老师预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同的撬棒和支点用的小石头。于是同学们尝试用撬棒去撬起大石头,终于有学生成功地把大石头撬起来了。为什么用一根撬棒能撬起原来搬不动的大石头呢?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一下被激发了。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并请同学们指出杠杆上的力点、支点、重点的位置所在,教师安排两个同学为一组,用体操棒和一块砖,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力点、支点、重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杠杆的作用。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获得了知识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习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促进者角色,而且还成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促使了探究学习的形成,这时学生获得的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的。 二、帮助学生树立探究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所以我总是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在三年级第一单元:亲近科学第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 |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中运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生 探究 学习能力 培养 | 2013-02-16 09:47:3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