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 人教版五下教材就安排了文言文教学,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文言文比较陌生。不仅难读,而且难懂。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爱学、易学,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主动学习 共鸣 桥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为了解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富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文言文比较陌生.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拗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爱学、易学,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前,可要求学生尽量搜集古代著名人物的故事资料和有关“知音”的其他材料。然后进行互相交流,使学生从实际事例中对“知音”的含义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角色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 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 例如,学习《杨氏之子》,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各自编成现代课本剧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二、加强诵读训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文言文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诵读文言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1、正音听读,读通全文 朱熹先生曾说:“读书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议《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 下一篇: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 文言文 教学 策略 | 2013-02-16 09:48:1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