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送别诗的体会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可以说,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历代诗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正所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送别诗成为古代文人志士创作中借以释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自己的读书阅历以及在XXX所学到的知识对古代送别诗进行研究,现将一些研究体会总结如下: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送别诗中的情感世界是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更是丰富多彩的,正如“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生活中,没有任何人会把与自己的至亲好友的分别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当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时,人们的心中是伤感的、苦涩的、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痛彻心扉,而这种人间的至情至爱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真切,成为表达情感的主体。离别,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沙雾,使人黯然神伤。 被称为文学史上送别诗先河的《诗经·秦风》中“渭阳”一诗,就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秦康公与晋公子重耳这一甥舅别离时恋恋不舍,亲情难分的情形。“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中没有“默默无语两眼泪”般的悲凉苦楚,也没有极力刻画别离后的苦痛,而是洋溢着亲人间真挚的悠悠思恋,送别时深厚的情意,是一首内容自然、审美价值颇高的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含着伤别的情怀。还有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有“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研究古代送别诗的体会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 下一篇:研读《第五项修炼》的总结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研究 古代 送别 体会 | 2013-02-16 09:51:07【返回顶部】 |